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41)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41) 2024-12-27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4年第41期   总277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41227

目录

科创聚焦

上海试点登记数据产品知识产权

上海明确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四大支撑平台

经济热点

上海提出分类施策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江苏部署五方面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产业动向

上海出台方案打造医学人工智能全领域应用场景

江苏省八部门联合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政策举措

上海细化国企分类明晰功能定位 首创设立科创层

江苏制定6方面举措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经验交流

上海明确四措施科学实施海洋生态修复

江苏下达2亿元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方面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安徽明确五方面做好对外经贸合作工作

域外动态

山东提出构建五大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深圳海关创新口岸属地协同监管模式

深圳在全国首推商转公贷款“零材料办”

福建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经济热度指数

 

 

科创聚焦

上海试点登记数据产品知识产权

近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市数据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开展实质性审查试点。

一是上海试点的重点放在原始数据资源经加工后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上,聚焦数据加工产品,兼顾数据加工集合、数据技术算法,回应了市场主体对可流通交易的数据加工产品和服务的登记需求。

二是上海试点申请不设任何前置条件,申请获准登记后,数据产品信息在上海市数据存证中心知识产权分中心存证和上链,实现全程免费。

三是上海组建了国内首支由96人组成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审查员队伍,包括20名基础审查员、20名审查指导员和56名审查指导专家,确保实质性审查质量和权威性。

上海明确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四大支撑平台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四大支撑平台。

一是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制定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融合应用等标准规范,建设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建设市卫生健康数字智能创新实验室、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公共卫生数据实验室、医保大数据实验室,开展多种算法训练、智能化评估与分析。

二是建设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建设小分子创新药物筛选和优化平台,实现基于靶点动态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药效评估和老药新用等。建设大分子生物医药大模型干湿迭代设计平台,发展大模型与低通量湿实验一体自动化技术。

三是建设医学人工智能测试验证中心。构建医学人工智能权威测试数据集和评测标准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评价平台,开展医学人工智能产品型式检验/注册检验、软件质量测评、算法性能测评。

四是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打造国家级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推进全流程场景规划、研发与应用落地。实施“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工程,开展医学人工智能产品试点应用。

经济热点

上海提出分类施策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共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提出,根据各服务领域特点,强化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建立跨行业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服务业要聚焦重点环节,完善政策和制度供给,加快拓展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产投基金等功能,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好支持推动科技初创企业发展。

三是生活性服务业要优化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大力培育员工制的社会服务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江苏部署五方面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12月24日,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五方面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促消费、增收入、惠民生,更加注重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居民增收,用心用情做好教育、医疗、生育、养老以及困难群体保障等工作。

二是有效促进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围绕补短板、扬优势、提效益,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投资意愿,吸引更多外资深耕江苏。

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更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

四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跨行政区经济,在区域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中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全方位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办好境外合作园区;把“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等统筹起来,更好实现错位互补、各展所长。

五是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促稳定,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扎实开展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守牢生态环境安全的红线底线。

产业动向

上海出台方案打造医学人工智能全领域应用场景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打造医学人工智能全领域应用场景。

一是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深度融合。构建临床诊疗辅助决策知识库,实现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全覆盖。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实现危急值智能预警、增强阅片与精准质控。推动垂类大模型在检验检查辅助诊断领域的应用。发挥人工智能在术前诊断与手术规划、术中导航与实时监测中的作用。

二是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深度融合。建立智慧中医问诊平台,建立智慧化中医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和内涵分析模型,探索制定数字中医药关键技术系列标准。

三是人工智能与公共卫生深度融合。建立智慧化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感知与接报模式。全面部署传染病智慧监测前置软件。优化智慧疫苗与预防接种服务平台,实现全周期智慧接种。构建人工智能健康管理大模型,开展居民健康状况分级分类评估与管理。

四是人工智能与医疗管理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孪生医院,构建业财融合综合决策平台,提升手术室、药品耗材库存等后勤关键环节智能化管理水平。构建医疗智能监管体系,探索更多场景下的风险预警与智能评估。建立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医学教育培训元宇宙平台,构建虚实结合仿真课程。

五是人工智能与医保监管深度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异常住院病例画像标签,通过个体病例与标准特征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对疑似欺诈骗保行为的自动抓取、智能研判和快速预警。

六是人工智能与药械研发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难成药靶点、罕见病、复杂疾病抗药性、创新药检验检测等复杂领域的应用。支持蛋白结构预测与从头设计、药靶预测、药物设计与智能优化、虚拟筛选、晶型剂量、器官芯片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多模态大模型、扩展现实、柔性感知等前沿技术赋能医疗器械设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试验管理方面应用。

江苏省八部门联合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江苏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全省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末,智能建造适用技术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占比达到50%左右,培育30家以上智能建造企业,形成2个以上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智能建造产业链初步形成。到2030年末,智能建造适用技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占比达到70%左右,培育100家智能建造企业,形成5个以上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并不断壮大,智能建造产业链进一步整合、完善并向上下游延伸。到2035年末,大中型企业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普遍应用智能建造适用技术,培育一批在智能建造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智能建造强省。

一是发展智能建造。在建筑产业互联网、数字一体化设计、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装备、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管理五大关键领域发力。加快智能建造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省内新开工房屋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20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积极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积极推动智能建造在改善型住宅中的应用,提高施工效率、提升住宅品质。

二是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支持南京市南部新城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苏州市相城区智能建造产业园等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进一步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区)申请开展省级智能建造试点。

政策举措

上海细化国企分类明晰功能定位 首创设立科创层

上海市国资委近期出台了《关于优化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分类监管的意见》,将监管企业细分为资本运营类、产业发展类、金融服务类、城市保障类,还首创设立科创层,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子企业纳入科创层,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监管企业功能定位,优化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分类监管。

一是资本运营类,以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有效发挥金融控股、市值管理、基金管理、创新孵化、产业直投、存量运营、要素资源配置等核心功能,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的专业化平台。

二是产业发展类,以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为主要目标,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传统存量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增量产业培育方面,不断形成、巩固、扩大在国内外同业细分领域内的对标优势,成为主业突出、业绩领先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现代化产业集团。

三是金融服务类,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主要目标,践行金融强国使命担当,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稳健经营、价值卓越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金融机构。

四是城市保障类,以保障城市(区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优质公共产品、提升服务承载能力为主要目标,强化投融资效率和成本绩效管理,成为有效发挥上海超大城市建设运行、民生服务和区域枢纽等作用的支撑企业。

五是首创的科创层,以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主要目标,聚焦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一体推进,成为技术领先、人才汇聚和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的科技领军企业。目前,大部分上海国企都在科创领域有所布局,科创层将纳入一些强科创属性的子企业。

江苏制定6方面举措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重点举措》,部署了6方面22条重点举措,提出到2007年,江苏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到12%左右。

一是提升物流运输组织效率。全面推进“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铁路专(支)线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深化以海铁(铁水)联运为重点的一单制、一箱制试点,积极推动重点港口打通集装箱海铁联运堵点卡点。

二是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力。加快推动12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动8个国家级物流园区、80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互联成网、功能衔接、联动发展。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加快推动开辟至重要地区的国际海运航线,支持重点城市建设适应“新三样”出口专用堆场仓库、港口、滚装码头等设施。

三是提升行业综合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物流领军企业,支持省内大型远洋航运企业打造自有海运战略船队。支持利用工业园区闲置土地、厂房就近建设一批生产性共同配送中心、智能配载中心。推动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等标准化器具在集装箱应用、多式联用、商贸配送等领域的应用。

四是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开展低空物流创新试点工作,打造一批低空物流应用场景;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物流、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新业态,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配送、仓配一体等新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再制造逆向物流服务网络。

五是全面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深化铁路、公路治理和改革;落实车辆通行费优惠政策;持续降低水路通行成本,加强“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绿色通道服务,推进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联动接卸”等监管模式创新与改革。

六是加强要素保障支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仓储物流用地保障,重点保障规划明确的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经验交流

上海明确四措施科学实施海洋生态修复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提出四方面措施科学实施海洋生态修复。

一是推进重要海岛生态修复。“一岛一策”实施海岛修复。重点在崇明南沿、北沿和崇西滨海湿地等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和长江绿色发展标杆。加强横沙岛海岛保护修复,改善修复盐沼功能,推进海岛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佘山岛领海基点等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建立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协同增效的综合防护体系。

二是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聚焦长江口、杭州湾海岸带生态功能受损或退化区域,因地制宜开展盐沼湿地修复、水生生境修复、海堤生态化改造等生态修复工程,拓展海岸线两侧生态缓冲空间,建设韧性生态海岸带。

三是推动滨海空间和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陆海协同治理,实施浦东南汇滨海生态空间修复和利用,打造沿海生态景观廊道。推动海岸带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海堤生态化改造、多功能生态湿地营造、本土植被恢复、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措施。

四是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强化入海河流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强化船舶污染治理,提升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能力,逐步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接收、零排放。加强海洋垃圾清理,开展海洋塑料垃圾监测调查。

江苏下达2亿元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方面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近日,江苏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联合下达2024年度省发展改革类专项资金(第二批)(海洋产业发展方向)2亿元,支持5个设区市和6个沿海重点县发展海洋产业。

下一步,该省发改委将会同该省财政厅充分发挥好专项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持续放大政策牵引效应,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一是培育壮大十大海洋产业,重点培育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高端航运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补强海洋渔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相对薄弱产业,提升船舶海工产业研发设计能力、关键配套能力、总装集成能力。二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学研合作应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培育海洋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支持涉海园区发展,推动海洋产业集中集聚集约,鼓励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园区海洋产业的培育能力和服务能力。四是擦亮海洋产业发展名片,支持在全国性重大涉海展会活动推介江苏海洋产业资源、科技创新成果、重要园区载体和重点涉海企业,打造海洋产业发展高地。

安徽明确五方面做好对外经贸合作工作

12月20日,安徽省政府召开对外经贸合作座谈会,明确五方面对外经贸合作工作。

一要善于借助高能级开放平台,深化与跨国公司、国际商协会以及与中投公司等双边基金机构的合作,更好发现价值、发现项目,链接科技和人才。二要丰富拓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三要依托境外园区、海外仓构建海外经贸网络体系,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四要发挥好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用,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专业咨询、合作对接、资源导入和服务赋能。五要密切跟踪研判国际经贸形势,强化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工作会商,确保各类政策资源高效整合、同向发力,更好服务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

域外动态

山东提出构建五大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五大体系,到2030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1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劳动者100万人以上,失业水平有效控制;到2035年,基本形成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结构优化、就业供求平衡、就业服务优质、就业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局面。

一是构建就业优先政策协同体系。分类归集发布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优质劳动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发挥国有企业就业引领作用和民营经济就业主体作用,对就业示范效应好的“十强产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提供用工支持等专项服务,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

二是构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青年就业创业专项促进计划,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普遍搭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赋能平台,贯穿全年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活动。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退出条件,统筹用好城乡公益性岗位。

三是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技能山东行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体系,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支持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有序推进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四是构建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社区微业”行动,融合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便民生活圈。建设“智慧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完善全省集中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加强线上零工市场建设,实现辖区零工市场信息全联通,集中发布岗位招聘信息。

五是构建平等就业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健全就业市场监管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联动机制。

深圳海关创新口岸属地协同监管模式

深圳海关近期推出口岸属地协同监管模式。相较于以往在口岸现场完成海关监管作业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秉承智慧海关建设全链条严密顺势监管理念,通过口岸海关与属地海关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执法联动,允许进口真空包装、精密仪器、科研设备等在口岸不具备检查条件、不适宜在口岸开拆检查且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货物,先提离口岸,直接运抵至企业所在地,由属地海关检查。进而实现“口岸直通、属地监管”,解决企业需要往返口岸办理业务的痛点,为高新技术企业进口业务带来更多便利。

广东省内海关联合地方政府选取高资信、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点企业,建立跨关区“白名单”服务机制,对试点企业及商品实施“一次审核、分类适用、双向评估、动态调整”,持续推动更多企业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据测算,该模式下每票货物可节省物流成本等费用约千元,等待检查时间缩短80%。

深圳在全国首推商转公贷款“零材料办”

日前,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通过数据共享、联网协同、系统集成等举措,创新推出商业性住房按揭贷款转公积金贷款(以下简称“商转公贷款”)“零材料办”业务新模式,属全国首创。

一是0材料申请。该中心通过系统数字化改造,打通了与公安、民政、人行、不动产登记和商业银行等18个系统的数据接口,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共享方式获取个人身份、房屋、征信、原贷款等办理商转公贷款所需信息。

二是跑1次办成。“系统升级+联网协同”实现了由文书验证向电子验证的转变。升级后的系统能够准确筛选出住房按揭贷款,随后通过系统间的协同机制,由商贷银行对筛选出的贷款进行复核,再由公积金中心与人行征信报告进行比对。电子验证既保证了商转公贷款的合规性,又解决了申请人“2次跑”的烦心事。同时,合同面签环节前置,在提交申请时,申请人可以同时签署合同,“只需跑1次”即可办成商转公贷款。

三是10分钟速办。申报信息联网获取、申请表单整合生成,无需手工录入房屋、原商贷信息和手动填报申请表单,办理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福建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经济热度指数

12月21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发布《2023福建省海洋经济热度指数》。这是福建在全国首次自主构建海洋经济热度指数评价体系,也是本指数的首次发布。

该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宣传、群众的参与、社会各界的反响及群众的获得感(简称“三度一感”)四个维度,筛选出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关键词近500个,涵盖海洋经济成长情况、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支撑情况、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经济协同及发展实效等六个方面。通过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抓取各地在推进海洋经济工作中的宣传报道和社会舆论,经数据清洗及数学模型演算,对全省33个涉海县市区开展海洋经济热度指数评价。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