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26)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26) 2024-07-26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4年第26期   总262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4726

目录

科创聚焦

上海明确从四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将重点增强“三力”提高美丽江苏建设科技支撑

经济热点

上海市政协提出四方面促进平台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江苏研究部署下一阶段5方面重点工作

产业动向

上海提出六方面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打造经济强劲活跃增长极

上海发文探索“气象×金融”协同联动

上海出台8措施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政策举措

上海海事局多措并举助力邮轮经济加速恢复

江苏省法院发布服务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12条措施

 

 

经验交流

上海海关完成全国首批智能检疫审批,动植物检疫“秒级”审批

安徽开展2024年“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

域外动态

山东出台方案全链条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山东实施“双银”助力行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深圳四措施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出台意见聚焦五项重点任务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深圳推出多项措施金融活水涌向实体经济

 

 

 

 

 

 

 

 

科创聚焦

上海明确从四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到2030年,培育一批涉农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8家农业产业领域上市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建设3—5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农作物新品种、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生物制品等重点领域形成50项以上引领性技术和产品。

一是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聚焦节水抗旱稻、设施蔬菜、工厂化食用菌、华系种猪、中华绒螯蟹等有竞争优势的种源领域,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巩固强化育种创新优势。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生物合成蛋白的细胞工厂和分子农场技术,开发新型功能食品;创制新型绿色投入品,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突破温室和植物工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柔性农业机器人,创设生产型植物工厂,实现茄果、叶菜等温室生产智慧决策和智能控制。

二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评价体系,科学设定考核周期,将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项目支持、科技奖励等的重要依据。科学设置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

三是提升农业创新主体能级。加强与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合作,推动相关基地在上海落地建设,整合优质农业生物科技资源,构建现代种业创新平台。依托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联合相关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构建上海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涉农科技型企业联合研发机构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优惠政策。推进“张江种谷”、“上海农业科创谷”、“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支持全球植保中国创新中心落户上海。

四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优化项目管理和综合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和农业产业特点的科技项目组织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结合科技型农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超前孵化,打造头部科技企业。探索研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推动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长三角区域农业科研活动的互动。

江苏将重点增强“三力”提高美丽江苏建设科技支撑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日前表示,将重点增强“三力”,提高美丽江苏建设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增强绿色发展引领力。今年省自然基金项目专门设立新能源和储氢、深地与环境等专题,针对生态系统固碳机理和调控机制、环境系统低碳绿色重构原理等方向开展探索,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以及生态系统碳汇巩固能力提升等方面,立项支持100多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标志性和颠覆性成果。

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增强绿色发展辐射力。面向可再生能源新型系统技术及装备研制、氢能低成本高效制备和储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围绕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和数智控碳等方面,全链条、系统化组织一批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项目,为推动能源系统升级、低碳转型发展及产业链绿色重构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能级,增强绿色发展驱动力。推动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等2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出台《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建立全流程市场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经济热点

上海市政协提出四方面促进平台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7月24日,上海市政协召开“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专题协商会,提出应从四方面推动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要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充分发挥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拥有的丰富场景和海量数据的优势,推动开放一批应用场景,着力建设产业互联网等平台集群。二是要创新平台消费模式,引导平台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打造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三是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算力等平台布局,推进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筑牢融合发展的技术根基。四是要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完善包容审慎的监管规则,加强科技创新、金融、人才等政策供给,打造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江苏研究部署下一阶段5方面重点工作

7月22日,江苏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一是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及早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举措,有效破解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纵深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要顺应形势和规律变化,着力扩消费促投资。深入挖掘服务消费“富矿”,加大农村优质商品供给,提升物流服务便捷性。继续抓好省重大项目和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全力抓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地落实。

三是要聚焦推进高水平开放,着力稳定外贸外资。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以稳外企为重点稳定外资,抓好存量外资企业服务,大力招引优质外资项目。

四是要紧盯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链条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催生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方式颠覆性变革,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推动江苏制造深度嵌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招引有潜力的新项目。发挥长三角畅通经济大循环的引擎功能,多层面、跨领域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五是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突出抓好防汛抗旱、安全生产、能源保供等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更加重视产业与人力资源供需关系变化,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产业动向

上海提出六方面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打造经济强劲活跃增长极

7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在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专题调研并出席座谈会时提出,六方面加快临港新片区发展,打造全市经济强劲活跃增长极。

一是把抓大项目、大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着力引进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产值、高附加值的大型制造企业,引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

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规则的国际对接,深化数据跨境流动,加快发展离岸数据加工、处理和服务,建设离岸数据加工枢纽。

三是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找准离岸金融发展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明确定位。

四是深化招商体制改革创新,突出专业素养、协同高效、系统推进,加强全过程跟踪服务,提高需求快速响应、问题快速解决、政策快速落地的效能。

五是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推动高校对接临港产业发展,调整学科布局、学制安排和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六是加快推进新城现代化建设,加大人才引进,推动人气集聚,以产业吸引人、以服务留住人,为海内外人才入驻发展营造优质环境。

上海发文探索“气象×金融”协同联动

上海市近日印发《上海市探索“气象×金融”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该市将基本建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共建的协同发展体系,包括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全面提升“气象×金融”服务效率和保障能力。

一是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将联合开展长三角城市群气象保险服务、开拓气象保险衍生服务合作领域、探索“一带一路”气象巨灾保险服务,同时探索研发重大灾害性天气风险转移金融产品。

二是发展银行气象服务,将通过气象赋能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评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争使上海成为全球气候投融资中心,同时探索“一带一路”城市气象减灾债券,强化气候适应能力。

三是推进天气衍生品金融应用和“气象数据×金融”科技创新,将研究推进天气指数期货等天气衍生品的发展,开展气温、降雨、风力、日照等天气指数衍生品设计,加强气象资讯类服务,助力企业强化ESG能力建设,提升趋利避害效益。同时,支持气象数据对接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气象数据×金融”全国试点示范,发挥气象数据要素作用。

上海出台8措施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日前正式发布《关于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八方面支持政策。

一是优化生物医药相关行业环评分类管理。制定生物医药重点行业名录,按照名录分类实施项目环评优化简化。对未列入重点行业名录的建设项目,环评形式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可简化为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方式仍采用审批制;原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可采取告知承诺制方式实施环评审批。

二是支持生物医药上游专用原料项目在特定园区内实施。制定生物医药上游专用原料环境准入清单,符合准入清单且环境风险潜势不高于Ⅱ级的建设项目可在园区内实施。

三是鼓励生物医药项目开展“打捆”审批。鼓励“智造空间”管理主体组织同一“智造空间”内多个同类型的生物医药项目,编制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同一建设单位的多个同类型生物医药项目可编制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是简化生物医药生产项目部分变动情形的环评管理。产业园区内生物医药生产项目环评文件经批准后,仅原辅料、产品变化的,无需重新办理环评手续。

五是简化实验室就地转化生产项目环评手续。产业园区内利用现有场地、现有设施开展生物医药实验室(P3、P4实验室除外)研发成果就地转化的生产项目,不新增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排放量的,无需另行办理环评手续。

六是简化环评文件编制内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可简化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合理性、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简化符合性分析内容。

七是优化排污许可管理方式。生物医药行业的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需要对排污许可证中的基本信息、登记事项、许可事项及管理要求等进行重新申请或变更时,生态环境部门采用活页的方式添加到排污许可证中,作为原排污许可证内容的增补和更新。

八是优化主要污染物总量管理。对生物医药项目单项主要污染物(NOX、VOCs)新增排放总量在0.5吨/年以下(含0.5吨/年)的,建设单位无需提交建设项目新增总量削减替代来源说明,新增总量由政府统筹削减替代来源。

政策举措

上海海事局多措并举助力邮轮经济加速恢复

今年以来,上海海事局推出多项举措助力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优航行保障,持续提高邮轮“安全度”。上海海事局以全网格、全跟踪、无缝隙的海事服务保障贯穿邮轮航行全过程。专注服务细节,一旦邮轮进入辖区,VTS值班员立即设置警戒圈重点标识航行动态,同时充分利用雷达、AIS、VHF等系统多渠道向往来船舶发布安全信息提醒,各值班台密切关注引水作业区、吴淞口警戒区、圆圆沙警戒区等重点水域的通航环境,确保国际邮轮在管辖水域的航行安全。

二是深耕双向交会,持续提高邮轮“加速度”。上海海事局创新开展邮轮与邮轮、邮轮与集装箱船、邮轮与滚装船之间利用深水航道两侧边坡100米水域交会,有效减少船宽冲突造成的船期影响,进一步激发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黄金效能。今年上半年以来,累计组织实施利用边坡交会122次,载客约60万人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美元。

三是强化协同管理,持续提高邮轮“通畅度”。当辖区遇到大雾、强风等恶劣天气时,上海海事局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牵头与上海市交通委、气象局、港口码头、引航、口岸单位合作共商,共同评估邮轮是否适合安全进港、安全措施是否能够有效落实以及大风浪引航作业区使用等情况,制定大型邮轮应急保障方案,完善会遇、编队、护航、锚泊、疏港“五优先”服务措施,确保国际邮轮在恶劣天气下的进出港安全。

四是坚持服务于民,持续提高邮轮“便捷度”。上海海事局主动联合邮轮港公司在客运楼内设置邮轮船员服务专台,实现邮轮船员不出关即可办理海员证信息采集业务。大力宣传推广“海事通”APP,实施“掌上办”“跨域办”“无感办”等便民举措,压缩业务手续办理时限。建立邮轮服务保障联络机制,远程指导邮轮明火作业备案、防污染作业报告、船员证书核发等工作,向邮轮代理、船员提供咨询、指导、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

江苏省法院发布服务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12条措施

7月23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12条司法措施,服务保障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持续深化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审理涉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技术、生物制造等技术领域创新成果案件,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制裁“专利陷阱”“专利蟑螂”等阻碍创新的不法行为,严格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确保权利人得到足额充分赔偿。

二是提升司法服务企业效能。深化涉企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建立快立快诉快审快执机制,健全涉企案件“跨域立案”、巡回审判等机制。开展全省“知产法官进百企”活动,针对性优化司法服务,推动企业合规改革。加大困境企业挽救力度,探索建立企业重整、和解效果跟踪反馈机制,探索优化传统产业领域小微企业快速挽救和退出制度机制。

三是服务保障产业创新。依法妥善处理因科技成果权属认定、权利转让、价值确定和利益分配产生的纠纷,准确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法律界限,保障职务发明人获得奖励、报酬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离职员工侵害商业秘密案件和竞业限制纠纷,消除对人才自主择业的不当干预,促进规范科技企业人才引进、使用与合理流动,保障科技人才各展所长和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经验交流

上海海关完成全国首批智能检疫审批,动植物检疫“秒级”审批

日前,上海海关对一批泰国椰青的检疫许可证成功实施了全国首批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智能审批”,正式宣告动植物检疫审批由传统人工审批模式,步入“秒级”响应的高效智能时代。

在海关总署指导下,上海海关牵头构建了集“规范申请、智能校验、流程优化”于一体的智能检疫审批体系,实现了审批标准的参数化、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提升动植物检疫审批的精度和效率。“智能检疫审批”的启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审批模式的面貌。以鲜食水果审批为例,传统的人工审批模式需要在2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许可证审批。如今,企业提交申请后,系统迅速响应,从申请提交到许可证核发,整个过程仅需3分钟,核心审批环节更是缩短至10秒之内,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了“秒申请、秒审批、秒办结”。

安徽开展2024年“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联合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开展2024年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今年的专项行动具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保信增信,税务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健全税务领域保信增信机制,引导小微经营主体从源头预防失信,及时修复失信,依法依规提高纳税信用级别;同时,推进跨部门守信联合激励,为A级纳税人提供更多办事便利。

二是数据赋能,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语音语义智能识别,加强税费诉求的数据归集、智能分析和热点提取,提高诉求解决质效;健全涉税中介“信用+风险”监管机制,通过数据穿透,推进实名制管理,为小微经营主体提供更加规范高效的税费服务。

三是定制服务,结合小微经营主体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发展规律,打造全生命周期税费服务体系,提供“一体式政策联推”“益企赋能专题辅导”等定制化服务。

域外动态

山东出台方案全链条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住建厅近日印发《山东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全链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一是推进建筑绿色降碳。城镇新区、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按照绿色城区相关标准规划建设。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建筑、高品质住宅以及城市新区新建民用建筑,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超高层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新建建筑全面安装太阳能系统;新建城镇居住建筑、农村社区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全面安装使用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

二是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高品质住宅全面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鼓励高品质住宅项目率先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装配化装修、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等技术应用。鼓励高品质住宅精装修交付,提倡个性化、定制化、集成化装修,支持探索“大规模定制化家装”精装交付模式。此外,高品质住宅项目还将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给予支持。

三是推进绿色智能建造。加快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集聚区。推进智能建造设备研发、制造,推进智能建筑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及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率先采用绿色建材产品,抓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探索开展集中带量采购。

此外,该省还将发布实施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公共建筑节能78%设计标准、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设计、生产、施工、验收、运维等环节的建筑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

山东实施“双银”助力行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山东省人社厅近日印发通知,明确该省将实施银发经济发展和银发人力资源开发助力行动(以下简称“双银”助力行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一是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方面,推广“直补快办”模式,通过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支持银发经济企业稳定现有岗位、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聚焦银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开发一批创业项目库,依托现有创业载体设立银发经济创业孵化专区和基地等;将银发经济领域重点企业纳入各地用工专员服务保障范围,把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银发经济急需紧缺职业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目录,支持技工院校主动对接银发经济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产教融合;畅通银发经济领域人才发展空间,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中从事医疗、康复、护理等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按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卫生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申报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等。

二是在助力银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探索建立银发人力资源登记服务制度,将有能力、有意愿的50周岁以上劳动者作为银发人力资源,全面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允许其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登记,免费享受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大力开发适老化岗位,结合实际挖掘对经验、技术、耐性要求高,对体能、敏捷度要求较低的岗位,吸纳留用大龄劳动者,打造一批优质适老就业企业;保障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返聘取得合理报酬、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落实超龄人员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引导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大龄老龄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权益。

深圳四措施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出台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到2026年,深圳检验检测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25亿元,国家级质检中心拟超过10家,省级质检站拟超过20家。

一是精准高效招引国内外头部检测机构。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拟建立国际国内知名检测机构数据库,加大对国际国内知名头部检测机构的引进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项目从招引到落地建设营运全流程服务机制,支持外资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申请,将更多的国家级或省级质检中心(质检站)布局在深圳市。

二是提升重点项目的检测保障能力。抢抓电化学储能、“超充”、汽车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机遇,抓紧完善相关领域的检测能力,重点支持“深圳市电化学储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落地。引导重点检测机构加快完善超充设施检测能力,确保超充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营,为深圳市建设世界首个“超充之城”提供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支撑服务。

三是推进“20+8”产业集群检测体系建设。围绕该市重点布局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的检测需求,组织制定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检测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检验检测技术能力提升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补齐关键核心领域检验检测技术短板。

四是打造一批本土品牌检测机构。建立检验检测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

深圳出台意见聚焦五项重点任务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近日,深圳金融监管局联合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地方金融局印发《关于做好深圳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短期内,推动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养老金融示范产品案例,建成高标准适老金融服务体系和产融协作机制,加快第三支柱规范发展。长期内,依托深圳金融业的优势,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策源地,养老金融服务的示范地,以及金融支持银发经济、养老和健康产业的新高地。

《实施意见》在具体措施上,聚焦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持续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大力开发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促进深圳个人养老金提质增效,以长期护理险为切入点,推动商业保险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二是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水平,以颐年卡为抓手,推动金融服务覆盖老年群体消费的各类场所和高频场景,持续做优线上线下适老金融服务,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提升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大养老事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为银发经济、健康和养老产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设立或参股养老服务机构,投资银发经济、健康和养老产业。四是加强养老生态建设,搭建金融与养老产业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养老金融供需对接机制,发挥深圳法人金融机构资源优势,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养老金融品牌,深化养老金融与财政、健康养老产业、民生保障等政策协同联动,实现同向发力。五是打造养老金融安全高地,建立养老金融数据监测分析机制,严格规范养老金融营销宣传行为,严格落实产品适当性管理,严厉打击以养老金融名义开展的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深圳推出多项措施金融活水涌向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深圳金融业推出腾飞贷、降碳贷、科技初创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促进金融活水涌向实体经济。

一是推出“腾飞贷”,这是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信贷业务模式。通过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的灵活安排,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契合快速成长期需求的信贷服务。已有14家银行与33家企业签约“腾飞贷”,合同金额合计8.1亿元。日前,“腾飞贷”2.0版本成功落地,已惠及3家企业,累计签约并放款金额0.92亿元。

二是推出“降碳贷”,近日,深圳上线企业碳账户并首发“降碳贷”,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降碳贷”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降碳表现与贷款利率挂钩,减排每得一分,利率就优惠一点。

三是推出“科技初创通”,“科技初创通”是深圳地方征信平台首创、为初创型科技企业画像的征信产品,融合应用了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充分挖掘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等特色数据价值,让银行了解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潜力及发展趋势,从而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