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20)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20) 2024-06-07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4年第20期   总256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467

目录

科创聚焦

上海三方面推动保险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建设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探索加速“全过程创新”服务模式

经济热点

上海将进一步互联互通、对标对表、增量提质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上海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

临港发布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细则助企业“快入快营”

产业动向

上海分类施策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

上海将从五方面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出台意见开展产业质量攻关活动

 

政策举措

上海推出34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

上海出台五方面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降本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

江苏四项重点行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经验交流

上海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

江苏推进“一秤一码”监管试点,不让“鬼秤”捣鬼

安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个体工商户

域外动态

山东公安七措施助力汽车消费扩容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山东将实施五个行动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广东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实现新建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广州出台5方面措施优化环评管理

 

 

 

科创聚焦

上海三方面推动保险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6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副局长王鑫泽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三个方面推动保险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是提升战略定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航运保险发展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工作,起草《关于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指导意见》正广泛征求意见中。二是结合航运行业特点,建立专项工作机制。聚焦航运重点产业链和绿色、智能等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智能船舶保险方案和协会邮轮风险防控指南,稳步推进航运保险“中国条款”制定。同时,依托再保险“国际板”,建立航运保险细分领域的特殊风险聚合体,完善特殊风险分散资本补充机制。三是推进航运数字化转型,赋能风险减量服务。加强跨行业数据赋能,研究货运险电子保单等数字化试点。

上海建设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探索加速“全过程创新”服务模式

日前,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为绿色低碳领域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搭建了概念验证平台。

一是该验证中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商业化。目前,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形成“概念验证服务+线上平台赋能+区域分中心联动+产学研合作”的可复制模式,打通了“技术应用研究—产品工艺验证—中试放大及功能验证—市场分析评估—工业化生产”接力环节,让高校前沿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孵化培育和转化落地。未来,该中心将探索建立1亿元专项基金,为入驻项目提供资本支持。

二是该验证中心具有研发技术服务功能。国内首个世界气象局亚太地区大气观测仪器校准及研发分中心、长三角首个大型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室、上海首个热体感实验室落户于此,向社会开放。

经济热点

上海将进一步互联互通、对标对表、增量提质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6月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市将从金融管道式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一是进一步“互联互通”,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国际再保险中心能级,创新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对标对表”,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自贸区离岸债券发展等方面参与地方立法,研究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稳妥发展跨境金融、离岸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能力。

三是进一步“增量提质”,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提升金融中心法治化水平。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沪业务范围,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和国际组织来沪展业。

上海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

5月31日,上海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的专项行动》,到2027年,实现该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规模累计达2000亿元,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5%、77%,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市级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突破1500个。

一是重点领域先进设备更新行动。高端装备领域推出50类标志性产品。到2027年打造500个智能制造示范场景。发布20项以上创新医疗设备重点产品供给清单。到2027年建成12个中试基地,实现50个以上中试项目落地。每年支持10项左右新材料应用认证项目,支持比例不超过认证委托合同及检测委托合同金额的30%,单个产品支持金额最高100万元。

二是技术改造设备焕新行动。对投资2000万元以上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和融资租赁补贴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银行贷款项目,连续三年每年给予贷款利息50%,累计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项目,给予不超过融资租赁合同设备投资额5%,最高2000万元的补贴;对特别重大项目给予核定项目投资10%,最高1亿元的支持。建立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库,建立清单化滚动推进机制。

三是数字经济赋智赋能行动。对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重大研发项目,支持比例最高为项目新增投资的30%,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开展元宇宙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力争到2027年年均向社会开放20个应用场景。加快高水平智能工厂建设,到2027年培育不少于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3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到2027年累计培育500家绿色工厂,累计培育30家绿色园区。开展工业企业“百一”行动,通过推广节能高效产品、淘汰落后设备、优化节能管理等综合措施,实现年节能量1%。培育壮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现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能力达到5万吨/年以上。

五是创新产品扩大应用行动。每年支持不少于30项首台套装备、15个首版次软件产品、10项首批次新材料。到2027年,市级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突破1500个,购买列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的首次投放市场的产品,连续三年每年给予贷款利息50%,最高500万元的支持,对创新性特别强的产品给予不超过市场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在人工智能、5G-A、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探采等领域滚动发布应用场景创新任务,对标杆性示范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20%,最高800万元奖励。

六是质量和标准提升行动。到2027年,新增2家国家级试验检测类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形成2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新增培育“上海标准”10项,牵头制定修订新的国际标准50项。

临港发布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细则助企业“快入快营”

日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细则》发布,推出多条具体举措,着力解决住所资源供需不匹配、住所登管机制不健全、住所规则与新业态需求不协调等新问题,助力企业“快入快营”。

一是创设“住所托管”新模式,首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对集中登记地址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构与升级;二是释放“备案地址”新资源,率先提出实际地址备案+完善相关登管制度设计;三是提供“登记管理”新服务,释放异常经营、歇业、主体搬离等沉积住所资源;四是建设“数字化登管”新系统,实现住所各类情况信息的统一管理及动态更新,提供集中登记地、实际备案地址、实际地址的申请、审核、上报、公开、使用和监管的全过程管理。

产业动向

上海分类施策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

日前获悉,《上海市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行动方案(2024—2027)》已印发实施。

一、四方面打造楼宇经济“升级版”。一是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到2027年,按照“上海2035”总体规划和高质量、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合理引导商务楼宇总量规模,“一核、两轴、两翼、多心、多点”发展态势良好的商务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功能结构更加均衡。至2027年,各方协力、多策并举,推动各级商务楼宇能级提升、品牌彰显、活力焕新,有序推进40-50个商务楼宇更新改造项目,甲级楼宇规模和品质进一步提升,甲、乙、丙三级商务楼宇结构比例更加合理。三是楼宇生态和整体环境持续提升。商务楼宇产业联动持续深化、配套功能系统完善、空间融合复合水平显著提升、商务生活更加便利,形成小陆家嘴、南京西路、徐家汇等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示范意义的商务社区。四是核心功能和经济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至2027年,商务楼宇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空置率控制在合理区间,力争中央活动区、副中心、新城中心等地区商务楼宇平均入驻率明显提升。

二、对不同等级商务楼宇分类施策。甲级增资扩展,强化核心功能,积极引入产业链头部企业,加强要素保障,完成一批高能级项目装修、改造和能级提升工程。乙级功能复合,注重整体谋划,推动商务、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居住、酒店等功能融合复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整体物业水平。丙级发挥支撑功能,全面夯实基础,服务初创、众创、科创需求,分散化布局一定规模的丙级商务楼宇,合理控制租金水平,完善基本服务功能。

上海将从五方面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5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在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表示,该市将按照既定目标,全力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好技术创新突破,推动电堆、膜电极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氢气制储运加等领域攻关创新。二是加强产业链建设,以燃料电池系统为牵引,带动关键部件的自主化。三是做好车辆示范推广应用,全力落实国家示范应用任务,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完善加氢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四是做好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推动突破70MPa加氢储氢、试点非化工园区制氢,带动社会力量推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构建良好氢能产业生态。五是着力打造创新引领示范区,聚焦嘉定、临港等区域,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赋能燃料电池汽车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全力打响上海氢能品牌。

上海出台意见开展产业质量攻关活动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上海市经信委日前发布《关于开展产业质量攻关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每年开展5个以上产业质量提升标志性项目,开展10个以上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共性质量技术攻关项目,开展150个以上重点产品质量攻关项目,其中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是开展产业链质量牵手行动。发挥“链主”企业尤其是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在技术、市场、标准、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开展产品质量帮扶行动、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大力推行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推动传统质量工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

二是开展质量技术突破行动。聚焦产业链质量共性技术难题,推动建立政产学研检联盟,针对“测不准”“检不了”“少标准”等问题,协同开展质量技术创新,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支持“链主”“链长”企业牵头组织链上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质量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建立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吸引各类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

三是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以国内外先进标准和优质产品为目标,开展标准比对、技术验证、比较试验等,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质量创新能力。聚焦关键基础材料,运用质量工程技术,缩短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周期,提升制造质量水平。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标准完善,提升精确性、耐久性、通用性。聚焦重点消费品,改进产品设计和标准,加强创新创意设计,推动升级迭代和品牌化发展。聚焦重大技术装备,提高关键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性能,推动品质性能升级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

四是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联通行动。鼓励链上大中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等开放共享质量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活跃产业链质量提升生态。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项目,提供覆盖全产业链、全企业生命周期、全产品生产过程的综合服务。针对个性化定制生产、设备联网监控、远程诊断监控和维保管理协同、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柔性化工厂运营、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等特定领域应用场景,推动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要素重构,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质量信息链。

政策举措

上海推出34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

日前,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九部门共同制定了《上海口岸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推出34项举措,并开展上海口岸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国际贸易领域营商环境改革。

一是在进一步提升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方面,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上海口岸整体通关时间监测系统,加强相关单位系统、数据对接,逐步构建覆盖全环节全流程的通关时间监测体系。推动空运货栈、分拨仓库等公布作业环节和服务时间,鼓励提供7×24小时作业服务,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鼓励船公司或船代在船到港前开放换单。同时进一步压缩检疫审批许可时长,持续压缩进口食品检疫审批许可的办理时长,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项目实行“即报即批”;对符合要求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审批实行“即报即审”。建立空运鲜活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实施7x24小时预约查验。

二是在进一步促进外贸新动能产业贸易便利方面,深化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试点,根据试点进程和企业需求对“白名单”实施动态调整,纳入“白名单”的物品进口无需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同时,还将探索开展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有序推进汽车研发测试用废旧关键零部件进口试点工作。

上海出台五方面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降本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

5月30日,上海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降本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措施》。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工业项目,首期按不低于50%的比例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剩余价款在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1年内全部缴清且不计利息。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对工业用户实行深谷电价,较平段电价降低80%。及时返还企业尖峰电价偏差电费。从2024年3月起,取消原对大工业企业用户在基准价格基础上上浮5%的加价。免收工业企业2024年度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

二是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数字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重点示范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给予贴息50%或融资租赁合同设备投资额5%的补助,最高可达2000万元。将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分阶段增加至200亿元,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含)以下。

三是降低物流仓储成本。发挥网络货运平台作用,鼓励全市集卡车辆接入平台。鼓励重点产业链企业周边低效物流仓库改建为高标准物流仓库。

四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经认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发生亏损的,按规定申请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研究制订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相关房产税困难减免政策。

五是加强企业服务。在工业领域开展AEO(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试点,对非紧急事项实行免检和分级检制度。简化行政许可续证手续,不得将第三方报告作为行政许可前置条件。对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转为第三方收费服务。

江苏四项重点行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江苏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发布《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15%以上,重点行业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左右,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到2027年,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

《方案》提出实施四项重点行动,一是实施装备高端跃升行动。加快替代落后低效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一定年限的机床、铸造设备、锻造设备等;工程机械、农机行业更新冲、剪、弯成形机床以及机加设备、焊接设备、涂装设备、热处理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等;电力装备行业更新变压器铁芯智能生产设备、高效电机定转子冲片、机座等模具和电线电缆数字化生产线等。加快推广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光伏、集成电路、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鼓励企业更新升级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二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赋能行动。组织编制“1650”产业体系“智改数转网联”行业实施指南,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微改造”“轻改造”,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到2027年,新增智能车间3000个、智能工厂1000家,全省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60%左右。

三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到2026年,工业重点领域产线(装置)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以上。有序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推动各领域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

四是实施本质安全提升行动。到2027年,累计更新达到设计年限或未规定设计年限但实际投产运行时间超过20年的化工装置150台(套)以上;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完成70台(套)以上固定式浇铸炉和40套钢丝绳深井提升系统装置设备更新改造;钢铁企业炼铁工序和煤气柜操作区操作系统更新改造20家以上;重点粉尘涉爆企业设施设备更新400家以上,铝镁金属粉尘企业工艺改造100家以上。

经验交流

上海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

上海6月5日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发布首批11项产品种类规则采信清单,包括钢铁、“新三样”等重点出口产品以及家具、巴氏杀菌乳等民生消费品等,解决了产品碳排放的核算应当算什么、怎么算以及如何算得准等关键核心问题,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准确对接国际标准和规则提供保障,从产品认证端出发,为上海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助力。

所谓“产品碳足迹认证”,是由取得专业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对企业生产经营整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及具体产品排放量、清除量等进行核查验证,并出具认证证书的合格评定活动。

“产品碳足迹认证”可使产品从生产、贮存、运输、流通直至报废的碳排放都“有迹可循”。通过认证,产品可以获得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体检报告”,将促进企业更好规划产品生产模式、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江苏推进“一秤一码”监管试点,不让“鬼秤”捣鬼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深化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在南京、无锡、南通、连云港、盐城、扬州、宿迁等地深入推进电子计价秤“一秤一码”监管试点,打造“码”上品牌,实施“码”上检定,开展“码”上查询,鼓励“码”上评价,推进“码”上监管。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7万只专属二维码印制和近5000台电子计价秤的赋码绑定工作。

一是“码”上品牌,醒目标识。将二维码管理标识和强制检定合格标识合二为一,作为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张贴在电子计价秤的醒目位置,查看更直观,让电子计价秤有“码”受控,群众见“码”放心。

二是“码”上检定,省时省力。只需绑定一次二维码即可“终身”使用,减少老旧标签清除、新合格标签更换、信息登记等时间。

三是“码”上查询,一目了然。扫描二维码实时查询电子计价秤计量检定等信息,合格与否一目了然。

四是“码”上评价,共享共治。设置评价功能,引导消费者对电子计价秤是否精准进行评价,鼓励消费者表达意见并参与监管,打造社会共治的新型监管模式。

五是“码”上监管,精准直达。应用大数据算法,归集扫码评价信息,精准定位疑义频次较高的“红灯秤”,提升监管精准度和效能,实现靶向监管。

安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个体工商户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税务局、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等1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方案(试行)》,旨在以分型提供差异化帮扶,以分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政策精准供给和梯次帮扶培育,不断提升个体工商户稳定经营能力和总体发展质量。

一是明确划分类型。《方案》将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按照存续时间、经营状况、纳税情况、雇员人数等指标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三种类型。同时,提出“名特优新”分类参考标准,指导市、县从“成长型”和“发展型”中认定“名特优新”四类个体工商户。

二是明确分类帮扶培育措施。对“生存型”,侧重优化市场准入服务、降低经营场所等成本、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对“成长型”,侧重畅通招工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参加社会保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抵御风险、持续经营能力;对“发展型”,侧重增强合规管理水平、支持引导转型升级为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服务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好、有一定品牌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知名”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深化品牌创建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依托本地独特产业和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接待、土特产品销售、特色餐饮服务的“特色”类,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营销推广等方面加大服务支持力度,帮助对接上下游资源;对传承民间传统技艺,执着坚守、长期经营的“优质”类,注重传承人培育,加强传统技艺挖掘整理和宣传报道。对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形态的“新兴”类,引导参加网上经营技能培训,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流量支持、合规指导等服务措施。

域外动态

山东公安七措施助力汽车消费扩容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6月5日,从山东省新闻办举行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公安机关实施七方面措施助力汽车消费扩容,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一是小客车登记挂牌更便利。先后推出小客车注册登记“一证通办”、车辆出厂前预查验等服务举措。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车辆预查验试点范围,对群众购买的出厂前预查验的国产小客车,直接通过系统核查车辆信息,不再对车辆进行现场查验。二是二手车交易登记更高效。在落实二手小客车转让登记“一证通办”、摩托车转让登记全省“一证通办”、二手车交易单独签注的同时,积极推行二手车出口便利化,对在商务部门备案的出口企业,办理二手车转让、注销登记时,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即可,无需再提交原始证件。办理注销登记时,对已实现出口报关单等凭证联网核查的,不再要求提交纸质凭证。三是车辆检验更便民。推行车检“一件事”改革,将“安检”、“环检”外观检验合二为一。四是网办业务类型更丰富。在已全面开通35项网办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网上办理机动车解抵押、查解封业务,实现材料申请、信息传输、业务审核等全程网办。五是申领换新补贴更快捷。通过开设绿色通道、指定业务专员等方式,协助做好补贴申请材料的核实,最大限度提速增效。六是社会网点布局更优化。持续深化警企协作,鼓励更多具备条件的机动车销售企业、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出口企业设置机动车登记服务站,下放机动车注销登记、转让待出口等业务权限,实现业务“一站式”办理。七是错时延时服务更便捷。采取延时服务、错时上下班、周六或周日正常办理业务等举措,为群众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山东将实施五个行动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5月31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工作方案》,实施五个子行动,提升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舒适化、智慧化水平。

一是医疗服务效率提升行动。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都要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在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推行预问诊服务,构建智能问诊—分诊—预约—病史采集流程。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要结合患者就诊高峰,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潮汐式”动态调整就诊诊室、服务窗口数量。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应当结合实际建立退号候补机制,平台自动按排队顺序候补预约。推行“预住院”模式,年底前,开展“预住院”服务的三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50%以上。

二是老年人“数字鸿沟”跨越行动。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优化预约挂号界面,简化操作流程,方便老年人操作。畅通家人、亲友等为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所有医疗机构应保留线下服务窗口,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进行适老化改造,保留现金支付方式。

三是诊后服务延伸行动。鼓励医疗机构建立智能随访平台,提供线上随访和延续性服务,实现数据分析提醒功能。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住院患者出院计划,鼓励探索成立专科疾病个案管理团队、建立个案管理信息平台,开展专病个案管理服务。医疗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互联网诊疗界面,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电子处方开具、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

四是服务模式优化创新行动。所有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70%以上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开设疼痛门诊。所有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推动微创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出院患者微创手术比例。

五是服务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深化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年底前,所有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实现门诊和住院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加快推进“鲁云急救”,推动实现一键呼救、上车即入院。建立急诊患者协调分流机制,急诊留观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广东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实现新建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

日前,广东省制定了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一是实施园区全覆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园建设,新规划建设的各类园区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分布式光伏,力争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到2025年达到50%、2030年实现全覆盖;对既有各类园区全面实施绿色化改造,力争光伏覆盖率到2030年不低于50%。积极推动园区外具有开发条件的各类工商企业利用屋顶及周边已批建设用地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二是推进公共机构、公共设施等宜装尽装。新建建筑应按规定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机关、医院、学校、体育场、图书馆、美术馆等新建建筑,以及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停车场等,同时设计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力争新建公共机构屋顶光伏覆盖率到2025年达到50%。

三是实施重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工程。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站、港区、码头、机场等交通运输场站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因地制宜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新建港口码头、物流枢纽实现光伏“能装尽装”。

四是推进城市建筑光伏发展。在推进旧城改造工作中结合实际建设屋顶光伏,鼓励利用大型住宅区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光伏。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试点示范。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5月30日,《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由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7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一是压实各方责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应当统筹资金按照规定支持技能人才发展工作,将发展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产教融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及税费优惠。企业应当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二是健全评价制度,推行证书效力跨区域互认。明确了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3个主要类别和职业技能等级序列。规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技能人才评价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管理,证书效力跨区域互认。同时,明确对持有国外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比照相关标准或评价规范认定其职业技能水平,推动技能人员职业标准国际互通、证书国际互认。

三是拓宽成长通道,建立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动人才贯通发展。鼓励用人单位按照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岗位。获得中级工、高级工以及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者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可以按照规定在落户、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分别比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享受相关待遇。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可以按照规定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广州出台5方面措施优化环评管理

近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优化环评管理 助推高质量发展十条保障措施》,从五大方面提高环评审批效能,主动服务企业绿色发展。

一是强化环评源头防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依法依规审批,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项目环评一律不予审批;坚持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底线,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二是优化环评服务保障。制定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台账,实施清单式管理模式,提前介入,为重大项目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实行专人对接;利用市重大项目并联审批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平台,开展重大项目审批调度。

三是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精简环评审批前置条件,取消无法律依据和不必要的受理材料,将初审意见或技术评审,改由内部程序办理。承诺3个工作日(不含公示时间和技术评估时间)内完成环评文件审批。

四是简化环评编制工作。已编制规划环评且通过生态环境部门审查的,除按规定需重新编制规划环评或者开展跟踪评价的情形外,在符合相关要求且不突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可由规划编制机关、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技术论证工作并编制《规划环评管控要求优化调整论证报告》,对规划环评管控要求提出调整建议,经征得原审查小组成员单位同意并报原审查部门审核后实施。

五是强化环评质量管理。加强从事技术评估工作的第三方技术机构管理,推动加强技术能力建设。统筹使用全市环评技术评估力量。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