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18)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18) 2024-05-24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4年第18期   总254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4524

  

科创聚焦

上海将培育建设一批科技支行提升科技金融专业能力

上海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支持三领域技术分三个梯度资助

经济热点

上海将做好“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出台七方面措施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动向

上海三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临港首发数据跨境“正面清单” 首批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生物医药的11个场景

江苏明确将从三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政策举措

上海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打造“智慧好办”政务服务

安徽七部门印发方案加快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

经验交流

上海首创网上助残服务大厅正式启用,“阳光申办”助力“政策找人”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四方面新成效

域外动态

山东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构建多层次、网格化运行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

山东出台“20条”促消费

广东发布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25年底规上老年用品营收达6000亿元

广州医保出台21条措施支持创新医药发展

深圳发布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二十条” 最高奖1.5亿元

 

 

 

 

 

 

科创聚焦

上海将培育建设一批科技支行提升科技金融专业能力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印发《关于做好上海银行业科技支行梯度培育提升科技金融专业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利用五年左右时间,通过培育一批、新设一批、改造一批,努力在上海培育建设30家监管部门认定并持有金融许可证的科技支行、90家银行机构自主确定的科技特色支行,以科技支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专营体系取得明显突破,科技信贷余额、占比、客户数逐年增加,形成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实现对上海市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功能区、产业园区的全覆盖。

一是科技支行将以“四化”经营为核心,在上海科技金融领域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1.专业化经营。科技支行将配备专业科技金融团队,鼓励组建专业化研究团队并开展常态化行业研究。2.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探索实施机制和模式创新,鼓励设立针对科技金融业务的专属评价标准。3.体系化运作。科技支行将通过与各外部相关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为科技型企业客户提供全周期、多层次、差异化的赋能增值服务。4.品牌化管理。科技支行将优先适用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创新政策和试点创新产品,形成一批创新性示范科技型企业重点服务项目、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特色服务项目、一批知识产权融资应用性服务项目。

二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将通过建立“三化”配套机制,助力科技支行规范、可持续发展。1.多元化评估。根据上海辖内银行机构对于科技金融专业能力配置特点,以及各科技园区/集聚区金融服务需求差异,进一步区分综合性管理支行和单一经营网点,分别采取适度差异化的考核方案。2.差异化监管。采用定性评分与定量评分结合、综合评分的方式,更全面地反映科技支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工作成效,允许科技支行多样化发展。3.持续化管理。对所辖银行科技支行开展后评价,通过差异化的曲线评估和周期调整等方式,确保科技支行评价能始终与当前科技金融重点工作、科技金融发展情况相适应。

上海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支持三领域技术分三个梯度资助

上海市科委日前就《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市设立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创新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

一是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布局重点,注重跨领域协作,包容非共识项目,开放式布局项目或技术项目群,主要包括三方面:关键技术突破,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技术、生命健康、能源低碳、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海洋科技等领域,开放式发现、常态化选拔、梯度式培育各类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培育,围绕微纳光子与传感、基因与细胞调控、生物合成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机器人、元宇宙、区块链、自动驾驶等领域,开放式发现和系统性布局全产业链技术;未来技术探索,围绕跨尺度生命解析、脑科学、类人与仿生系统、器官医学、生物制造、量子计算与通信、未来能源技术等领域,开放式发现和系统布局多元技术。

二是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按照加大育种、加强育苗、加速育材梯度布局项目,优进劣汰、逐级收敛。主要包括三个梯度:(一)早期“育种”技术。即基础研究基本完成,技术在实验室尚不能稳定重现的早期项目。每项资助100万元或200万元;(二)中期“育苗”技术。即基础研究已经完成,技术在实验室可稳定重现,但尚未跨越决定技术成败关键节点的中期项目。每项资助500万元或1000万元;(三)近期“育材”技术。即技术已初步完成中试放大,基本跨越决定技术成败关键节点的近期项目。每项资助500万元或1000万元。

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是注册在该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项目负责人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研究的主持者。

经济热点

上海将做好“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5月22日,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获悉,该市将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科技金融方面,持续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做优科创投资生态,落实好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升级“浦江之光”行动,发展S基金;用好科创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做精科技信贷、保险产品。二是绿色金融方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落地更多转型金融实践案例,持续优化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三是普惠金融方面,健全“无缝续贷”、中小微企业“纾困融资”等长效机制;推出新一轮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进一步放大市融资担保基金撬动效应。四是养老金融方面,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养老产业及银发经济的布局。五是数字金融方面,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字人民币落地更多试点场景。

上海出台七方面措施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上海市商务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七方面举措持续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深入建设引领时尚、定义潮流的全球新品首发地。

一是打响“首发上海”品牌。每年3月至5月,上海举办“首发上海·FIRST in Shanghai”全球新品首发季,吸引国内外品牌来沪首发、首秀、首展、首店,释放“首发上海”集聚效应。

二是吸引高能级首店落地。支持具有引领性的国内外品牌在上海开设高能级首店,对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首发上海”活动期间开设的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是支持举办首发首秀首展。对活动主办方场地租赁、展场搭建、宣传推广等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对在“首发上海”活动期间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引领性活动,其场地租赁、展场搭建、宣传推广等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120万元的补贴。

四是构建首发经济专业服务生态圈。支持专业机构开展全国首创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全球传播推介、行业高峰论坛等,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的相关项目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是优化首发活动报批报备管理。对1000人以上大型新品首发活动,推行同一场地同类活动一次许可报批制度。1000人以下小型新品首发活动,参照大型活动试行同一场地同类活动一次报备制度。

六是提供进口首发新品通关便利。建立涉及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进口商品通关便利“企业服务包”。推进进口商品检验结果采信制度在服装类等新品进口通关中的应用。

七是鼓励各区出台支持措施。支持各区出台首发经济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各区建立首发经济服务绿色通道。

产业动向

上海三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月22日,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获悉,上海市从三个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积极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力突围,生物医药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4和1/6,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语料和人形机器人加快布局,打造“模速空间”。2023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二是重点产业集群深耕提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实现集群化发展,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

三是未来动能加速培育。面向未来,上海拓展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打造张江、大零号湾、临港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临港首发数据跨境“正面清单” 首批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生物医药的11个场景

5月17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了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清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生物医药的11个场景,适用于在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范围内登记注册、且在临港新片区开展数据跨境流动相关活动的数据处理者。临港新片区此次先行先试,为全国各自贸区提供了一份便于复制的经验样板,对我国探索构建数据跨境管理新模式、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有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是为全球业务经营带来便利。清单出台能为相关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经营管理、研发测试以及海外市场开拓带来更多便利。跨国资管公司有望减少重复投入、降低沟通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二是聚焦存在急迫需求的场景。清单按照“以问题为导向,以场景为落点”,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聚焦存在急迫需求的3个领域业务场景。后续临港新片区还将围绕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保函业务、国际贸易结算信用证业务、再保险业务、航运贸易业务等场景,陆续发布涉及更多领域的一般数据清单。在各方面实践探索相对完备时,发布出台场景化负面清单。

三是助企操作落地有窗口有指南。上海市委网信办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成立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作为一般数据清单操作落地的实体窗口,为企业数据出境提供咨询、辅导、初审、备案等全流程服务。同时,港新片区制定了清单的配套操作指南,帮助企业应用一般数据清单高效合规地开展数据跨境流动。

江苏明确将从三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月17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表示,将从三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保交房工作。指导地方在确保按时完成剩余保交楼任务的同时,抓紧摸排其他在建商品住宅项目,建立已售难交付项目台账,制定“一项目一策”实施方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处置。用足用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的项目“应进尽进”、商业银行对合规“白名单”项目“应贷尽贷”,全力支持应续建项目融资和竣工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二是着力消化存量商品房。指导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用足用好再贷款等支持政策,结合实际组织地方国企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风险。三是加大住房消费支持力度。指导地方在落实好国家层面最新出台的降低首付比例、取消房贷利率下限、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政策的同时,优化完善征收拆迁房票安置、住房“以旧换新”政策,大力推进改善型住宅建设,满足不同群体合理住房需求。

政策举措

上海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打造“智慧好办”政务服务

5月20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打造“智慧好办”政务服务实施方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打造“智慧好办”政务服务3.0版,实现“799”服务效能(申报预填比例超70%,首办成功率超90%,线上人工帮办解决率超90%),提供“021”帮办服务(“0”距离不间断,线上和线下“2”条渠道,线上人工帮办“1”分钟内首次响应),推动办理状态实时同步、平均申请时长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承诺时限办结率达到100%、实际办件网办率总体达到85%,推进更多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到2025年底,520项依申请高频服务事项实现“少填少交智能审”,“小申”智能客服解决率达到80%,集中纳管高频算法模型超100个,数源目录超200个。

一是深化人工智能辅助申报。实施“数源工程”,实现列入数源目录的数据不再重复采集和归集。探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以图纸、现场审查为主的技术审查智能化,实现多部门在线协同审批。

二是扩展“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全面梳理行政给付、困难资助、资金扶持、减税降费政策和服务清单,制订惠企政策从制定到落实兑现的全流程工作标准,实现全市涉企“免申即享”政策资金一口兑付和闭环监管。推进“免申即享”与信用有效衔接。

三是创新人工智能辅助审批。打造审查要点知识库,建立全市统一的知识库运营管理体系,建立知识库迭代更新、查遗补缺工作机制。对审批规则明确的事项,自动调取与申请事项相关的数据,代替人工对材料进行比对和核验,并快速出具预审结果。

四是夯实帮办服务体系。520项高频事项全部开通线上人工帮办,推进部分高频事项开通远程虚拟窗口,通过“同屏”服务,实现线下办理实效。各有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帮办工作。

五是加强运营管理。健全政务服务问题反映渠道,坚持“问题导向、应改尽改”,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字化运营能力,健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科学评价体系。

安徽七部门印发方案加快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

安徽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安徽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到2027年,每年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00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个,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推动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实施供给能力提升工程。全省各有关部门将加大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和供给,大力发展智能成套装备,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每年编制“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和安徽省智能装备供给目录,不断提高智能装备省内供给能力。二是实施先进设备更新工程。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鼓励企业更新升级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高端先进设备和试验检测设备。三是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分应用场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三个层次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龙头企业赋能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推动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整体转型,加快区域资源共享。四是实施绿色装备推广工程。引导企业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推广一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先进技术。五是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程。开展原材料行业老旧装置改造升级专项行动,加大民爆行业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推广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安全应急装备,持续提升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等。

经验交流

上海首创网上助残服务大厅正式启用,“阳光申办”助力“政策找人”

5月18日,上海正式上线全国首家一站式线上助残服务大厅“阳光申办”。“阳光申办”打通“随申办”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等多个平台,集成市区两级助残服务入口,汇聚上海市残联、市大数据中心、全国助残数据和第三方助残机构等与残疾人相关的数据,实现残疾人政策法规、服务事项、助残机构等信息的全面整合与一键查询,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一是全面对接“一网通办”政务平台,残疾人证、教育帮扶、就业创业、康复补贴、医疗救助、社会救助、辅助器具、养护服务、出行优惠、通信优惠等十大类涉残惠残事项的办理条件、办理地点、在线申办入口一目了然,可以直接进行信息查询、业务办理和服务申请。

二是首创“政策找人”新模式,整合现有45项残疾人政务服务事项,按辨识难易程度设置了“智能推送”“精准推送”“温馨推送”三种推送方式:“智能推送”针对智能识别“算得准”的人群,比如,盲人公共交通证申请事项,“阳光申办”会根据该市户籍、残疾人证、二级视力残疾障碍者、当前未享受本业务四个条件,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并向他推送信息;“精准推送”针对智能识别之外,还需要人工复核的人群,例如,重残无业人员机构养护服务申请,先由系统初步测算出事项符合人员范围,再由各区结合养护机构床位资源,在系统中确认后,向其推送信息;“温馨推送”针对智能识别后的潜在政策受益对象温馨提醒,例如,各类别残疾人每年都有申请一定辅具的额度,工作人员会向系统筛选出的、尚未享受的残疾人推送温馨提醒,让他们在阳光辅具网中选择适合的辅具。

三是引入“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将残疾人的各类服务事项整合起来,使残疾人在办理残疾人证、康复、就业、社会救助等业务时能够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四方面新成效

5月22日,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获悉,2023年,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四方面新成效。

一是创新投入稳步增长,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增长36.7%,其中市级财政支出265.3亿元,基础研究支出占比达23.6%。

二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上海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占全国26.2%。

三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2022年1.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全市GDP的24.8%,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2022年2.2万余家),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21.1%。

四是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进一步攀升,上海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3》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位。

域外动态

山东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构建多层次、网格化运行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

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要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谋划,分类建设零工市场,加快构建多层次、网格化运行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优化零工市场布局,在零工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的地方,要以促进重点群体灵活就业为导向,设立辐射一定区域的综合性零工市场。在产业园区、建材市场、大型商场等用工行业相对集中、岗位需求相似的地方,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设立行业性、专业性零工市场。在用工需求分散、人员规模较小的地方,要结合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建设,设立零工服务站点,向灵活就业人员就近提供服务。

二是加强零工市场服务功能建设,健全完善以“即时快招”服务为核心、以技能提升和权益维护服务为支撑的零工市场基本服务,重点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撮合服务、职业指导服务、培训需求信息收集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推介服务、权益维护指引服务。要根据急需紧缺招聘岗位目录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向有培训需求的灵活就业人员精准推送培训开班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零工人员提供项目推介、创业指导、担保贷款等创业服务。要探索建立零工群体分级服务机制,对待工时间长、低收入家庭、残疾等大龄和困难人员加强就业帮扶,开展个性化就业援助。

三是加强线上零工市场建设,结合就业信息化“一库一平台”建设,将零工市场供求信息纳入省级就业信息平台。对政府投资建设、公共运营或委托第三方运营的零工市场,各地要综合考虑当地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行业用工特征、零工市场辐射范围等因素,至少配备1至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

山东出台“20条”促消费

5月20日,山东省政府网站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持续向好的意见》,到202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定增长,消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全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山东全省充电桩保有量达到70万台以上。

二是创新互联网、科技消费。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开放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线下科技大市场,打造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对接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科技大市场融合发展。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按供给方上年度实际服务创新券总额的10%-30%给予奖补,同一供给方每年最高补助200万元。

三是提质家政、社区服务消费。到2025年,山东全省打造家政劳务品牌不少于20家。将连锁化养老服务品牌奖补项目纳入省级养老服务发展资金支持范围。开展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每年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择优确定2个县(市、区)予以1000万元奖补。完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全托服务等功能。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将老年助餐服务运营奖补项目纳入省级养老服务发展资金支持范围,引导各市对符合条件的老年食堂、餐饮企业以及配餐送餐企业等给予运营奖补。

四是深挖银发、年轻一代消费。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给予改造补助,到2025年,改造不少于3万户。顺应年轻一代消费潮流,打造一批夜生活、“元宇宙”、“电竞+”、国潮文创、网红打卡、个人定制等消费场景等。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导高校、企业、协会等设立智库、研究院,研究消费发展支撑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丰富数字消费供给,创新数字消费业态,不断增强消费体验效果。推动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技术应用,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文旅、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示范推广,推动传统商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广东发布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25年底规上老年用品营收达6000亿元

日前,广东发布《2024—2025年“产业助老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在智能照护机器人、智能助行器、助视器、助听器、智能护理床、营养保健品、服装鞋帽、益智玩具等方面形成一批“专精特新”适老化产品生产企业,规上老年用品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

一是实施千亿老年用品扩容增量专项行动,优化产业布局,发挥珠三角核心区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东西两翼及北部生态发展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品、日用品及辅助产品、生物医药、适老化家具、家电、家纺、五金建材、智能照护科创等养老用品产业。同时,支持打造高水平老年用品产业园区,大力推动老年用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级、省级高水平老年用品、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二是实施美妆时尚老来俏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加大老年日用品及辅助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加强适老结构设计和适老材料应用;鼓励有关地市深入挖掘本地传统刺绣技艺精髓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培育消费者喜爱的兼容现代潮流和民族风情的优质区域品牌和独具特色的“国潮”服饰配饰品类。

三是实施强身健体老当益壮专项行动,引导开发适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营养的特色食品。支持开发老年人适用的休闲娱乐及文教体育用品,支持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弹拨乐器、老年健身运动等老年休闲文体产品,加大智能互动类玩具、电子类玩具、专属IP玩具等新型玩具研发供应。

四是实施智慧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专项行动,支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支持规划建设大型康养社区、康养基地,促进生产、制造、销售、康养、医疗、文化、旅游、娱乐、教育、家政、金融、保险相融合,探索老年人群服务新路径、新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老年用品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展示体验中心、贸易集散中心、电子商务和智能化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交流中心等示范项目。

广州医保出台21条措施支持创新医药发展

5月17日出台《广州医保支持创新医药发展若干措施》,从四方面提出21条创新医药支持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医药进院使用。发挥好广州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交易平台(GPO平台)作用,建立创新药械绿色挂网采购专区,优化挂网流程,为创新药械快速挂网采购提供有利条件。支持医疗机构新增、转归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争取省有关部门对成功转归的创新技术项目优先启动定价论证程序,对已立项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医疗机构可随时备案并开展应用,加速创新技术推广。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召开药事会并及时将国谈药品、创新药械纳入采购范围,相关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

二是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对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国谈药品等创新药费用,实行单列结算或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予以分值加成。优化DIP病种目录库,对临床应用的创新医疗技术增加病种及分值,支持运用创新药械、创新医疗技术的病例申请特殊病例支付,将国谈药品等创新药械费用在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中剔除,消除定点医疗机构顾虑。加强国谈药品监测,定期通报定点医疗机构配备使用情况,支持“双通道”药品同步纳入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及外配处方药品目录,加强药品供应保障。

三是拓展创新医药支付渠道。执行省基本医保目录,及时将创新药械、创新医疗技术纳入本市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双通道”定点医药机构数量,对国谈药品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强化基本医保保障功能。深化“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试点,对自费药品不限病种范围、不限药品品种按规定纳入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国谈药品、创新药品在待遇上予以倾斜,发挥商业健康保险作用。鼓励用人单位自建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支持购买覆盖创新药械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

四是加强创新医药服务支持。支持企业参加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支持中药饮片、医院制剂以及创新医疗技术、医用耗材纳入省基本医保目录。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医保大数据应用,为创新医药服务提供数据支持。组织“医保-企业”沟通会和国谈药品落地使用“医保-医院-企业”交流会,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国谈药品进院使用。

深圳发布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二十条” 最高奖1.5亿元

5月21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进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实施办法》,从五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全球知名制造业龙头企业将总部基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落地深圳,鼓励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引进国际资本,做大做强金融业,促进信息技术提速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级,探索在前海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鼓励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跨境人民币出资、股权出资、分配利润再投资等方式在该市投资。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标准制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内外资企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平等享受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深圳市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

三是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围绕金融、科研、信用、贸易等重点领域数据跨境需求,探索建立可自由流动的一般数据清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和外债便利化等试点,深入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

四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制造业外资项目支持,对2023年至2027年间,年新增实际外资金额合计达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人民币5000万元,累计最高奖励人民币1.5亿元。同时,对2023年至2027年间,年新增实际外资金额合计达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含金融业、房地产业企业)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累计最高奖励人民币8000万元;经认定的广东省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深圳市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年新增实际外资金额合计达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不含金融业、房地产业企业),每家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五是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加快建立多元化外商投资促进工作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引资机构、商协会、中介机构、产业链龙头企业等多方参与、灵活高效的外商投资促进协调联动机制;完善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联动协调机制,为项目提供用地、用能、用人等各类要素便利服务支持。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