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5)
2024-02-02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4年第5期 总341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4年2月2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上海将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引领作用
上海三方面创新举措吸引全球人才
经济热点
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跨省协同但重点任务上各有侧重
上海将重点在“三个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外企更好发展
产业动向
上海发布转型金融目录,更好识别转型动作、谨防企业“假转型”
江苏部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工作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生物医药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升级建设2.0版 延伸服务触角
上海发布多项措施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上海发文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经验交流
江苏“一企来办”平台开通政府采购相关服务,可办可查
合肥市出台举措“过紧日子”
域外动态
山东七方面措施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山东16部门将实施七大行动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将实施多项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广州深圳正式上线“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
科创聚焦
上海将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引领作用
1月2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该市将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是抓好基础研究这个源头活水。建好、用好在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战略重点领域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努力取得更多“0到1”的重大成果。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力争再用4年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
二是抓好“成果转换”这个链接的通道。重点是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在全链条创新中挑大梁。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行业企业的出题机制,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畅通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抓好“金融资源”这个关键要素。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为重点,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上海三方面创新举措吸引全球人才
1月2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该市将围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着重在“三个高”上下功夫。
一是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人才需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海聚英才”赛会平台,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二是构建高能级的体系机制。坚持放权松绑,持续深化人才发现、推荐、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三是要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优化完善全球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等改革举措,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经济热点
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跨省协同但重点任务上各有侧重
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向2024年,围绕区域协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在重点任务上各有侧重。
上海提出,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
江苏提出,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更高水平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浙江提出,高标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数字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等建设取得新进展。
安徽提出,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积极共建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
上海将重点在“三个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外企更好发展
1月2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下一步该市将重点在“三个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外资企业在上海更好发展。
第一个度是广度。要扩大市场开放的广度,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实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深化总部增能计划和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
第二个度是力度。要加大投资促进的力度,实施“外商投资全球伙伴计划”,积极开展海外招商推介,加大用地、能耗、环评、融资等保障力度,支持外资企业更多投向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等领域。
第三个度是温度。提升企业服务的温度,健全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办好外资企业政企圆桌会议,不断提升外籍人士在工作签证、出入境、在沪支付等便利度。
产业动向
上海发布转型金融目录,更好识别转型动作、谨防企业“假转型”
日前,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印发了《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及其使用说明,并于2024年1月1日起生效。《目录》参考国家及该市减排目标,为各行业设定降碳准入值和先进值,作为申请转型金融支持的挂钩指标,防止出现“假转型”。这是地方转型金融标准的一次重要尝试,为金融机构识别转型活动并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提供了参考和支持,对于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目录》统筹国情与上海市情,首批纳入六大行业。《目录》综合考量行业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行业转型基础条件等,兼顾经济性与操作性,与人民银行及兄弟省市开展错位探索,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支持行业。
二是《目录》突出创新与特色,探索转型金融“上海方案”。以正面清单为主,指明行业范围、降碳路径、技术,从能效提升,能源替代,管理优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多个维度提出200余项低碳转型技术路径;以原则兜底为辅,对于采用《目录》外降碳路径和技术但符合相关条件的转型主体,允许其参照《目录》申请转型金融支持。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支持转型主体根据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披露能力等因素自行选择或与金融机构协商选择披露等级,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可浮动的融资支持。
江苏部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工作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出台《江苏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实施方案》,围绕农业农村部健全交易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监督管理等要求,制定“一巩固、两完善、三提升”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到2024年底,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完成全国整省试点任务。
“一巩固”即巩固已有建设成果,持续加强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两完善”即完善实体市场建设和完善交易政策制度,按有固定交易场所、有统一交易标识、有规范交易程序、有充分经费保障、有稳定工作队伍“五有”要求推进实体市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交易细则,拓展交易品种,指导交易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三提升”即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数字应用水平和提升监督管理质效,完善各类标准交易文书,健全线上交易制度设计;加强交易数据应用,按年度、半年度、季度编制省、市、县三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价格指数,探索农村产权交易电子档案管理;加强交易全流程风险防控,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生物医药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升级建设2.0版 延伸服务触角
日前,上海市药监局、上海市经信委在2022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建设指导方案》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2.0版本),推动该市生物医药产品研发转化上市。
《意见》明确,各区应当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创新产品的挖掘和培育。深入排摸和挖掘辖区内具有创新潜力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围绕重点领域,做好产品创新性的前期评估。对初步符合创新要件的产品,各区市场监管局应当会同工作站,加强跟踪和培育,适时向市药品监管局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推荐。对该市已进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创新通道产品,各区市场监管局应当会同工作站做好跟踪服务,跟踪服务率应当达到100%。二是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保障。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由区市场监管局会同工作站加强日常跟踪服务,定期向市级部门更新产品进度,跟踪服务率应当达到100%。区级重点项目由各区市场监管局、经信部门会同工作站及时跟踪并解答企业产品注册、产业政策等基础问题。三是做好企业日常咨询服务。建立“分级分类服务”制度,对收集的企业问题,应当进行记录和分类。其中,对于基础问题,应当直接回复;对于无法当场回应的问题,应当及时整理,视情推送至区级、市级对口部门,专人跟踪进展。
《意见》提出,工作站可拓展四项工作:一是延伸服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主动挖掘辖区内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相关研究成果,搭建平台,加速“产、实、研、用”一体化,促进产品转化上市。二是拓展服务内容。鼓励各区政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形成支持从医药产品研发到注册上市、临床应用的工作合力。鼓励各工作站充分依托专业力量,打造生物医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加强站间交流。支持各工作站充分发掘、识别自身优势,加强站与站间的合作交流。倡导以工作站为载体,推动区域间企业交流、上下游企业合作、产业链资源共享,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四是引导多方参与。鼓励各工作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支持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上海发布多项措施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日前,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一是推动境内外平台集聚。通过系列政策推动服务平台优先向集聚区集聚。鼓励境内外平台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总部,推动行业相关重点科研院所、研发机构、配套服务机构集聚,并给予相关平台落户发展支持、社会发展综合贡献奖励、租赁补贴、能级提升奖励等相关扶持措施。
二是支持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创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实行更大力度的压力测试。将具备条件的制度创新和突破,优先应用到服务平台集聚区建设中。
三是支持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突破。鼓励园区针对创新科技方向进行平台孵化,推进服务平台间技术互通、信息互联,推动园区科技创新前沿产业集聚发展,助力新型科技平台突破技术壁垒。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服务平台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等,给予一次性财政扶持。鼓励服务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等加强合作,组建国家级、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于服务平台现有的科研孵化成果,支持试点开放应用场景,将成果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市场化产品或服务,并给予财政扶持。
四是推动服务平台国际化发展。加强对服务平台“走出去”扶持力度。提升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水平,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便利高效的服务体系。打造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投资指引、金融保险、法律财会、政策咨询、风险防范、市场研究、人才合作、业务培训等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服务,打造临港新片区“走出去”服务品牌。
五是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临港新片区发展先进前沿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统筹用好市、区两级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服务平台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支持海内外人才招募,对相关服务平台外籍人才给予入境及永居便利政策,为总部机构的法人代表、高级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办理健康证明等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上海发文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日前,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一是实施服务平台总部“虹聚”计划,促进“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物流仓储、实物互联网、空天信息、时尚消费等领域头部平台企业。鼓励区域内新能源龙头企业打造集聚上下游产业链的绿色能源供应链平台,完善认证、核算等功能。支持区内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与长三角制造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供应链效率。升级数字商贸服务平台,发展个性化定制、数字出行、智慧零售和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打造人力资源、法律等专业服务数字化平台,探索建立上海虹桥数字供应链集聚区集采平台,优化物流仓储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低碳物流供应链。
二是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打造数字贸易平台。推动“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升级。发挥虹桥海外贸易中心作用,支持进口食品公共服务平台能级提升。推动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升级,打造传统贸易企业数字化技术转型应用互联网平台。
三是推动会展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鼓励服务平台制定数字化参会体验、会展数字营销、产业生态链接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出台虹桥商务区促进会展经济发展专项政策,组织开展系列服务平台高端论坛和品牌活动。
四是打造平台国际化专业服务集聚区。依托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建设全球技术供需平台,打造全球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核心枢纽。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等全过程对接服务。加快打造与生命健康、先进材料、时尚消费、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丝路电商”数字技术应用中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市场”的增值服务。
五是加大功能性平台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形成国家政策、市级政策和属地政策的三级叠加优势,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四个片区出台服务平台支持政策。对于重大服务平台,以“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综合配套政策,加速项目落地。
经验交流
江苏“一企来办”平台开通政府采购相关服务,可办可查
江苏“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近日上线政府采购相关服务,为各类经营主体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和操作指导。
该“一企来办”开通的政府采购相关服务,主要提供四大功能:办业务,开设“投标指引”“开标指引”“流程介绍”“办理CA”“标书制作”“工具手册下载”等6个子栏目,具体介绍投标操作流程;查交易,提供政府采购招标信息、中标信息等查询服务,方便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地了解掌握政府采购市场状况;查法规,包含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政策解读等3个子栏目,方便用户快速检索国家、省内政府采购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查信用,提供通过“信用中国”查询政府采购信用通道,增强信用信息查询的针对性。各类经营主体如需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或查询相关信息,可登录“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江苏“一企来办”将持续完善政府采购服务功能,加强与12345热线、“热线百科”“晓苏”政务问答台等资源融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合肥市出台举措“过紧日子”
1月29日,合肥市出台若干举措,从严格预算管理、绩效评估、投资效益、招标采购、风险防控、国资监管和监督检查等7个方面,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
一是在预算管理方面,坚持严格实行零基预算,全力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及应兑现的政策资金。二是在绩效评估方面,坚持花钱必问效,健全全周期绩效评价机制。三是在投资效益方面,坚持保主保重,严防“半拉子”工程,努力形成有效益的政府投资。四是在采购招标方面,坚持优化评标办法,严把招标资金和初步设计条件,遏制量价虚高风险。五是在风险防控方面,严禁违规变相举债,稳妥化解存量政府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六是在国资监管方面,坚持健全成本考核机制并与全员绩效考核挂钩。七是在监督检查方面,对违反厉行节约规定、铺张浪费、低效无效使用资金等行为,一经发现,严格依规依纪依法惩戒问责。
域外动态
山东七方面措施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
一、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聚焦高性能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对基础研究项目实行5—8年长周期支持模式。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二、建强科技创新平台,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省实验室建设,对数字领域给予倾斜支持。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培育50个创新实验室、300个创新中心、50个创新服务机构和100个创新人才基地,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加强济南等国家超算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每年举办50场左右路演行动。鼓励各市、县(市、区)参与分级市场、专业化市场建设,并对成效突出的予以激励。常态化开展数字领域“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促进科技成果与需求企业精准对接,构筑“成果-产品-产业”的快速转化通道。
五、加快创新人才引育,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优先支持数字经济领域有重大技术需求、人才需求的企业创建人才引领型企业。
六、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数字产业新能级。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北斗数据应用等新兴领域探索有组织科研。3年内培育50家左右“数字经济总部”,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七、强化统筹协同推进,保障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合作。
山东16部门将实施七大行动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工信厅等16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山东省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无人机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具备山东特色的无人机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培育10家左右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左右优质企业。
根据《方案》,该省将实施七大行动。一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无人机产业核心零部件、硬件、智能化等环节征集关键技术攻关需求,对能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择优纳入省级科技计划支持范畴。支持无人机发动机、航空遥感和光电探测等优势配套产品创新研发,提高产品的全国配套率,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和范围。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动力系统、“无人机+”、载人飞行器无人化改造等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深耕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在农林植保、消防救援、航空物流等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精准需求,鼓励地方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制定产业链招商、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专项政策。三是实施应用场景拓展行动。鼓励各地和具备条件企业在农林植保、自然资源管理、国土测绘、城乡规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水利巡检、快递物流、建筑业巡检、入河排污口排查、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等领域推广使用无人机产品。全面梳理全省现有产品供给能力,形成无人机供给目录,组织推介典型无人机产品应用场景,带动提升产品适配性和应用市场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无人机产品享受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四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支持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市、县(区)建设无人机产业园区,建立技术应用交流平台、新产品新技术演示验证中心,支持打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等。支持具备条件地区创建无人机特色产业集群。五是实施衍生业态突破行动。鼓励发展无人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研发、制造、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支持无人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对公共类无人机起降、停放、气象监测等服务设施,鼓励地方给予相应支持。六是实施合作空间强化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聚焦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推动聚集人才、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作用。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挂职等形式,柔性引进使用各类人才智力。七是实施质量标准提升行动。支持无人机企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行业标准等,开展标准化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根据需求开展相关检测,鼓励开展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检测。推动企业建立具有试验验证水平和无人机检测资质的专业服务机构。
深圳将实施多项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日前,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实施多项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
一是实施数智赋能工程,全面落实“技改18条”,推广“5G+工业互联网”“AI+智能制造”,打造2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无人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二是实施战新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工程,滚动完善提升“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制定出台规划政策2.0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0%以上。三是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深圳制造”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优质高值的产品矩阵,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细分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布局。四是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骨干型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普惠支持,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10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35家、独角兽企业5家,新增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五是实施产业纵深拓展工程,深圳将着眼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工业出海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支持企业在海外布局创新中心、生产基地、仓储基地、营销网络,加强信用保险等服务,办好一批海外精品展会,扩大深圳优势工业品、时尚消费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六是实施企业服务提效工程,完善“深i企”平台功能,推动惠企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建设“虚拟园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贷款等需求,持续做好全要素保供稳价降成本。
广州深圳正式上线“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
日前,“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正式上线。此前,“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已在“穗好办”和“i深圳”平台同步上线试运行,专区主要包含生活服务、个人办事、企业办事、人才服务、民生服务地图、文化生活、深圳资讯等板块。
其中,生活服务板块上线了乘车码、地铁线路、医院挂号、医保电子凭证等便民服务,群众在两地扫码乘车、就医等仅需使用一个APP。个人办事板块为群众提供社保办理、户口迁移办理、不动产登记查询、职业证书查询等服务,群众可随时随地在专区内进行实时在线查询。企业办事板块上线了行业许可与备案、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公司撤销登记等服务,为企业在两地要素流动衔接提供高品质服务。
现阶段,专区已涵盖社保、医保、户政、交通等多个领域的1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累计提供服务超1.1万次,有效提升了两地市民跨域办事体验,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专区服务领域和内容。
进入测试
进入投票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