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42)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42) 2023-12-29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42期   总336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1229

  

科创聚焦

上海市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25项举措共建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

上海出台14措施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安徽四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知识产权强省

经济热点

上海提出更大力度推进“五个中心”突破提升

江苏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抓好九项任务

合肥完善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产业动向

上海海关出台五方面监管创新办法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上海发布新一轮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

江苏省发布质检中心建设指南 2025年底力争覆盖50条重点产业链

 

政策举措

上海将加强开源技术研发,培育一批优秀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

上海未来三年将聚焦“五力提升”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

江苏明确五方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江苏首发“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首期规模10亿元

经验交流

上海金山区四方面发力打造“国际纤维之都”

江苏率先推出“环基贷” 政银协同助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苏州出台22条措施协力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域外动态

山东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十大行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出台10项措施助力提振消费信心

广州发布全国首个《生鲜连锁企业食品经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重庆打造“2346”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到2027年实现营收300亿元以上

 

 

科创聚焦

上海市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25项举措共建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印发《共建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2023—2025年工作要点》,立足共建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提出五方面共25项工作举措,贯穿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

一是打造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样板区”。聚焦顶层设计,提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4项工作举措: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加快构建全面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强化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共商、创新共进、运用共联、保护共治和服务共享机制。

二是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聚焦保护,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4项工作举措: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支撑重点产业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强化行政、司法、仲裁、调解工作衔接,率先探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行政裁决工作体系,完善维权援助“全市一张网”。健全海外维权援助机制。

三是打造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新热土”。聚焦运用,提出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6项工作举措:健全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数据资源治理和共享。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深化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建设若干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支持知识产权金融惠及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和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

四是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优势区”。聚焦服务,提出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7项工作举措:做好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中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升级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完善市、区两级综合性知识产权供给服务窗口功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试点工作。推广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产品。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展会知识产权服务机制,助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五是打造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先行区”。聚焦开放,提出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4项工作举措:深化上海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多领域合作。持续提升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影响力。深化共建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打造国际一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智库平台,高质量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支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和上海仲裁机构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出台14措施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上海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上海科创办、市科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从四个方面提出14条举措。

一、促进设施多元化投入和高效建设。一是组建市级用户咨询委员会。用户委主要在设施规划布局、可行性研究、运行开放、改造升级等阶段定期公开听取用户意见,推动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能够充分体现用户需求,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将设施列入本市重大工程项目清单重点推进,积极协调落实相关服务保障。三是鼓励多元化筹措设施建设资金。以地方配套资金牵引设施依托单位加大自筹和吸引社会投入,对于自筹资金(含社会资本投入)不低于总投资20%的设施,在国家规划遴选、上报可研报告两个阶段,将直接出具地方配套出资承诺函。四是支持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支持新开工设施根据需要联合企业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提前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原则上最高不超过80%、总额不超过3亿元支持。五是强化设施建设全过程跟踪协调服务。依托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相关协调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设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协助开展设施专项验收相关工作。

二、保障设施稳定运行和开放共享。一是探索建立设施市场化收费和企业用户补贴机制。加大企业用户使用设施的补贴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户通过“科技创新券”降低设施使用成本;对于未纳入“科技创新券”适用范围的企业用户,原则上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总额不超过100万元补贴。二是建立设施分类评价和奖励制度。对于达到一定指标的设施,原则上按照15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三档分梯度给予奖励。三是支持设施提升服务能级及开展预研。重点支持设施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产业发展新需求、设施运行新问题,开展实验新方法研究,优化提升装置和零部件技术。面向在建设施和规划设施,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开展重要科研工艺设备技术迭代和相关预研。

三、加强设施支撑和服务产业能力。一是鼓励设施配套建设用户装置。经用户委推荐,支持设施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布局用户装置。二是加强对用户装置建设的配套支持。对符合规定的用户装置给予投资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核定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三是推动用户装置加强对外开放服务。用户装置的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由设施依托单位统筹管理,原则上获得该市投资补助的用户装置应提供的公共机时不低于总机时30%。

四、做好设施关键要素保障。一是强化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设施科研和工程人才申报市级相关创新人才计划,并参照该市人才保障政策予以支持。二是健全设施工程人才创新激励。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卓越工程师奖励计划”,对在设施建设和运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人才,原则上按照每年每个设施不超过3人、每人最高不超过20万元给予奖励。三是推进设施与产业的服务对接。定期组织召开设施论坛、设施技术和应用研讨会,加强服务对接及合作交流。

安徽四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知识产权强省

12月21日,安徽召开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议,明确四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知识产权强省。

一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扎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各项工作。二是要坚持先立后破,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数据、新业态等领域规则,健全省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要把知识产权作为战略性资源和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纳入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范畴,强化资源互通、供需对接。三是要突出市场化方向,加速释放知识产权价值,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强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加快建设“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四是要维护公平正义,提升知识产权执法司法水平,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尤其要针对互联网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多发等问题,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全链条执法机制。

经济热点

上海提出更大力度推进“五个中心”突破提升

从12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上获悉,该市将更大力度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深化落实、突破提升。

一是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要发挥区位优势,不断锻造长板,善于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出发,正确看待和巩固发展区位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始终锲而不舍,以钉钉子精神把看准了的特色产业做深做细,持续向高端迈进;积极主动作为,提升办事效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兢兢业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裉节问题,切实提升选择项目、沟通对接、落地项目的专业能力和本领。二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在服务科技创新全过程上下好先手棋,找准问题裉节,开展系统制度设计,真正实现创新突破。善于发现具有牵引性撬动性的改革着眼点,拿出自主改革方案和具体工作举措,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依托科技赋能,前瞻判断技术走势,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突破提升。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各方力量,更好发挥底层技术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贸易发展新优势。四是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加快航运绿色化智慧化转型,大力发展航运保险和仲裁,稳步提高全球保险和国际仲裁能力,补齐航运科技等短板,提高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五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搭建平台、创新制度,在研发方向、市场拓展、资源整合等方面为企业赋能,推动形成市场化内生动力。

江苏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抓好九项任务

12月22日召开的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重点要抓好的九项任务。

一是着力强化经济运行科学调度。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打实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适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政策,为经济恢复注入新动力。二是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更加注重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大宗消费扩容升级,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是着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强化产才融合发展,构建“从0到1”基础研究、“从1到100”工程化和产业化突破、“从100到10000”产业化加速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四是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和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五是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六是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壮大外贸新动能,提高外资利用质量,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动各类开放平台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七是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突出问题、着眼治本之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美丽江苏绿色区域空间格局,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突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九是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合肥完善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近日,《〈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发布,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研发费用补贴,对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项目等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民营企业,给予最高13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技改项目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最高给予2000万元补贴。二是在鼓励扩大规模上,对企业“小升规”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灯塔工厂”,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150万元、300万元奖励。

产业动向

上海海关出台五方面监管创新办法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12月22日,上海海关发布《上海海关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实施办法》,健全覆盖集成电路产业链全流程的新型海关监管服务体系,提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一是在通关管理方面,隶属海关开设通关“绿色通道”,提供专人跟踪、专窗服务,支持企业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汇总征税等模式,加快进出口通关速度。企业以“无代价抵偿”方式办理审批及进出口报关的货物,除海关认为确有必要外,可免于提交商品检验证明书等相关证明文件。对领军企业、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所需设备、关键零部件及材料进出口提供通关便利。

二是布控检查方面,全面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对进出口真空包装、防光包装、防尘包装、恒温储存等高新技术货物,采取事前风险评估备案、事中布控流程控制、事后风险验证管理模式。对企业符合条件的进口危险化学品,经首次实施危险特性检测鉴定未见异常的,1年内原则上不重复实施危险特性的取样检测。对企业进出口的危险化学品开展优先属地查检,减少企业等待时间。

三是税收征管方面,企业可采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保、关税保证保险等方式向海关提供税收担保。对企业进口的原材料、消耗品采取减免税快速审核模式,研究将自用生产设备零配件纳入快审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减免税“快速审核+ERP联网”试点。探索简化具有同等享惠资质的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减免税货物结转手续,强化产业协同发展。

四是保税监管方面,支持保税料件、不作价设备等在企业间便利流转使用,根据企业需要采用余料结转或深加工结转等方式办理手续,对企业间保税流转货物原则上不查验。企业集团成员间开展外发加工业务免于办理备案手续。区外加工贸易企业采用集中内销的,在同一年度按季度集中办理内销纳税手续,无需提交《集中办理内销纳税手续情况表》。支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的物流分拨配送中心。

五是企业管理和稽核查作业方面,对企业优先开展信用培育,创新试点企业集团、产业链供应链“1+N”(主体企业及相关企业)组团培育认证模式。支持在核查作业中开展引入第三方中介提供服务,探索认可高级认证企业自查结果,探索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远程作业。

上海发布新一轮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了该市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制订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4年12月31日。

《实施办法》总体上延续了上一轮政策安排,对个人用户和单位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继续给予免费专用牌照额度支持。具体有以下三处修订:

一是调整部分个人用户的申领要求。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来沪人员,由上一轮政策要求“申请之日前24个月内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个人所得税满12个月”,调整为“申请之日前36个月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个人所得税”。

二是调整申请个人拥有车辆条件,由上一轮政策要求“个人名下没有使用本市专用牌照额度登记的新能源汽车”,调整为申请人名下既“无使用本市专用牌照额度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也“无非营业性客车额度证明”,还“无使用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注册登记的机动车(不含摩托车)”,通俗地讲,就是要求个人名下“既无新能源车,也无燃油车(沪C号段车辆除外)”。

三是调整单位用户申领要求。对单位用户申领新能源汽车牌照,在上一轮政策要求“信用状况良好”基础上,增加“在本市缴纳的职工社会保险人数超过5人,或者单位自申请之日前1年在本市连续缴纳税收”的要求。

江苏省发布质检中心建设指南 2025年底力争覆盖50条重点产业链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出台《国家质检中心和省质检中心建设指南》,全面梳理国家(省)质检中心建设空白和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建设目标和重点领域,健全完善检验检测高端技术平台服务体系。

该指南提出“三步走”的建设思路:一是到2025年底,突出补缺配套,对重点产业链中尚处于空白的以及检验检测力量相对薄弱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引导新建1个以上国家质检中心或省质检中心,力争实现50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二是到2030年底,建成每条产业链有1个国家质检中心或1个省质检中心为“链主”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三是到2035年,围绕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面向“10+X”未来产业领域,全面建优建强国家(省)质检中心。当前,重点支持在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半导体、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数字12个领域建设国家(省)质检中心。

政策举措

上海将加强开源技术研发,培育一批优秀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

12月19日,上海市经信委在2023开源产业生态大会上表示,上海将加强开源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大力推动企业加大开源投入,培育一批优秀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

一是加强开源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大力推动企业加大开源投入,培育一批优秀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和生态。

二是建立开源技术评估和推广机制,评估开源技术成熟性、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推动开源技术与上海市“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促进开源技术广泛应用和进一步产业化。

三是加强开源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源人才,加大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开源社区建设,推动上海与全球开源产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上海未来三年将聚焦“五力提升”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

12月1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在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开幕式上表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已推进三年,面对大模型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的新机遇,下一个三年,上海将乘势而上,聚焦“数字化五力提升”,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数字化五力提升”包括:一是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聚焦打造2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200家智能工厂,激活发展新动能。二是提升数字生活感知力,推动35个生活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迭代升级。三是提升数字治理变革力,进一步优化两张网运转机制。四是提升数据要素赋能力,打造行业数据枢纽,开拓产业新模式。五是提升数字基建支撑力,持续深化数字城市基础底座建设,优化数字新供给。

江苏明确五方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12月20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会议明确五方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结合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内涝治理等工作统筹抓好污水源头治理,规范工业企业排水,加强农贸市场、小餐饮、理发店、洗车场、小诊所等“小散乱”和居住区、单位庭院等排水户整治。二是加快管网建设改造,严把设计、材料和施工质量关,加速推进雨污分流,加强溢流污染控制,全面排查问题隐患,分片区实施修复改造,确保整治到位。三是统筹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建立可追溯的污泥转运、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湿地建设,着力提升设施处理质效。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加强日常养护管理,严格落实排水许可管理,落实专业化养护、规范化作业、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快实现污水治理“监测一张网、要素全覆盖”智慧监管。五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乡镇污水管网特别是入户管网建设,加速消除镇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污水管网空白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促进镇村污水协同治理。

江苏首发“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首期规模10亿元

12月18日,江苏省文旅厅发布“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试点)。该产品由南京银行提供首期10亿元贷款规模,该省信保集团统一为贷款文旅企业进行担保,该省文旅厅提供1000万元专项资金全额承担文旅企业保费,通过政银担合作进一步拓展文旅企业融资渠道,服务文旅产业发展。

“苏旅贷”无需企业提供抵押物。该省文旅厅在构建“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建立了动态的“文旅企业库”。首批入库企业主要包括获评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等级旅游民宿、重点实验室、装备技术研发中心等近1400家文旅企业以及40余家在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注册的文化企业。库内文旅企业可直接向当地南京银行分支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未入库文旅企业提交申请表,经设区市文旅部门核准后,即可向当地南京银行分支机构提出贷款申请。

经验交流

上海金山区四方面发力打造“国际纤维之都”

上海金山区聚焦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三大高强度纤维,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3+X”纤维产业新活力体系,努力成为“国际纤维之都”策源高地。目前,金山区已集聚纤维行业相关企业超30家,初步形成纤维产业生态圈。

下一步,围绕“国际纤维之都”建设,金山区将重点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梯度发展三大高强度纤维。其中,碳纤维聚焦规模化提升,加快实现“高性能+通用型”“大丝束+小丝束”协同发展;芳纶纤维聚焦产业化发展,加速产品应用的进口替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焦项目化落地。二是加快发展新兴纤维,着眼纤维材料“物种进化”,加速“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碳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发展。着眼提升通用纤维领域,打造功能化、差异化、绿色化纤维品种。三是协同发展纤维装备,加快培育纤维专用装备,加快发展聚合釜、压缩机等通用设备,强化纤维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创新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型制造能力。

江苏率先推出“环基贷” 政银协同助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2月24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与江苏省环保集团签订全省首个“环基贷”项目贷款合作协议。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较强公益性,一般周期长、投入大,一般经营主体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省创新出台了“环基贷”金融支持政策。“环基贷”相比于过去环保类融资产品,具有融资范围更聚焦、成本更低、额度更高、期限更长、服务更开放五大特点。贷款期限原则上最长可达30年,融资利率一般不超过3%,远低于普通商业贷款利率。同时,省财政按照“免申即享”原则,对融资成功的“环基贷”项目,以年度实际贷款额度的0.5%进行贴息。

苏州出台22条措施协力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近日,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苏州市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共22条。

一是在更好服务虹桥商务区强化核心功能方面,“丝路电商”上,配合上海举办“丝路电商”主题促消费系列活动,鼓励苏州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布局海外仓;国际贸易上,依托虹桥“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资源,推动与国际经贸组织合作,深化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学习研究;本外币政策上,用好苏州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推动苏州地区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等政策扩面增效。

二是在共同促进“一核两带”融合发展方面,区域创新上,支持苏州实验室联动建设,推动建设临港实验室苏州基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自由流动;智能网联汽车上,推动全域放开苏州市智能网联道路测试,完成市级智能车联网云控平台建设;人才政策上,争取苏州外籍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允许苏州自主制定外籍“高精尖缺”标准,建立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单一窗口”等;数字人民币上,探索数币在跨境结算、文旅消费、交通出行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应用。此外,还提出综合保税区联动、中德中新合作、国际数据通道以及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方面的举措。

三是在协力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航空服务上,依托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等,进一步提升对接上海空港口岸能力;港口航运上,推进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太仓港疏港铁路物流园、苏州港码头工程建设;道路建设上,合力建设“大虹桥”复合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跨区域交通网络;招商会展上,推进苏州国际会展中心、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联动发展,打造苏式会展地标品牌。此外,还提出承接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长三角算力枢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虹桥“大科创”方面的事项。

域外动态

山东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多项支持政策,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本金损失,省级财政按照40%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单笔补偿不超过300万元。对已完成还本付息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项目,省级财政按照规定利率的60%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贴息。对企业投保的专利保险,省级财政按照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60%给予补贴。

二是支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对山东省接入上海票据交易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符合条件的省级技改项目,省级财政按照规定利率的35%给予贴息支持,单个项目不超过2000万元。对融资担保公司为“技改专项贷”项目提供担保且担保费率不超过1%的,省级财政最高给予担保总额0.5%的补助,单个项目不超过100万元。

三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每年安排再贷款减碳引导专项额度100亿元,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六类产业融资发展提供优惠费率担保增信,省投融资担保集团实行优惠再担保费率,单户担保金额100万元(含)以下的免收再担保费,100万元以上的减半征收,省财政给予担保降费奖补和风险补偿。

四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动力。探索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模式,每年遴选3个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业务占比保持在80%以上,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五是坚定支持扩大需求战略,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IPO企业,省级财政按照申请(实际)募集资金规模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重组上市并将注册地、纳税地迁至山东省内的企业,给予最高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按上市进程,分阶段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聚焦天使基金,省级引导基金最高出资比例提高至40%,省、市、县级政府最高共同出资比例放宽至60%,省级引导基金在实缴出资收回后,可将全部收益让渡基金管理机构或其他出资人。

山东省十大行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产业链“5567”提升工程(做大5家乘用车龙头企业、5家商用车龙头企业,做强6项核心部件,做优7个配套产品领域),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是实施整车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快速做大乘用车规模,推动济南、青岛两市新建项目加速产能爬坡。持续巩固商用车优势,加速突破高端主流车型,重点发力特色专用车型,试点推广换电模式。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二是实施配套能力“链群集聚”行动。丰富零部件供应体系,瞄准汽车电子、新体系动力电池、高效电驱动系统等高端产品,加强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实施。提升核心部件配套能力。根据区域产业要素分布与配置情况,重点布局核心部件产业,推动整车与零部件、原材料协同发展。

三是实施产业布局“错位发展”行动。推动重点区域协调发展,以济南、青岛市为核心,鼓励产能、关键配套集中,重点支持乘用车、商用车全面发展。以现有整车布局区域为补充,同时鼓励发展区域特色配套产业。

四是实施市场拓展“全域应用”行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统筹制定新能源汽车促消费工作方案。加快政府及公共领域应用。鼓励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等生产企业通过长期租赁、联营线路、共建共营等方式,开展经营模式创新。

五是实施创新能力“协作联动”行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培育牵引性的重大技术和产品。

六是实施基础设施“提速提效”行动。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有序完善加氢设施,优化布局智能网联设施。

七是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行动。拓展试点示范应用场景,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鼓励新能源车企与互联网等企业合作推进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应用。同时,加快高等级自动驾驶研发和推动车能路云融合发展。

八是实施绿色低碳“创新突破”行动。着力发展汽车与动力电池回收拆解,鼓励研发回收拆解装备,加快推动产业链零碳发展。

九是实施制造水平“数字赋能”行动。建设产业大脑,搭建省级汽车产业运行平台,构建产业链信息中心、产业地图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完善企业画像、政策画像、企业综合评价、全域治理数字化等功能,推动实现产业精准服务。推动数智化转型,支持服务商开发标准化产品+定制化服务,打造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资源池。

十是实施品质品牌“加力提升”行动。打造优势汽车品牌,着力扩大出口规模。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出台10项措施助力提振消费信心

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印发通知,从密切关注市场消费动态、全面加大监管工作力度、积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协同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四方面提出10项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监管促进消费。

一是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方面,将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民生领域典型垄断案件,持续加大对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力度。加强节假日等重点时段价格监管,强化民生领域价格收费监管,加强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监测分析。

二是在强化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深入推进“明厨亮灶”建设,加强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重点业态重点场所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持续开展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实施质量信用“赋码展示”工程,建立完善产品质量信用档案库。探索建立向优质企业选派质量技术服务特派员制度,推动企业产品质量从生产符合型向消费适配型转变。

三是持续推进“平台合规点亮”行动和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不断深化“优化平台协议规则”工作成果。引导平台企业对照《广东省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合规指引(反垄断)》做好竞争合规管理。

四是聚焦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衣食住行”等重点商品、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进一步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坚持以“小切口”贴近“大民生”,认真组织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有力打击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五是加强消费领域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预制菜等消费领域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消费市场,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广东传统优势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建立健全绿色智能家电、电子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品牌互联互通。联合港澳研制、公布、实施高质量“湾区标准”,推进“湾区认证”。针对新型消费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发布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

广州发布全国首个《生鲜连锁企业食品经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近日批准发布广州市地方标准《生鲜连锁企业食品经营管理规范》。该《规范》适用于生鲜连锁企业经营生鲜食品的管理,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为生鲜连锁企业在食品经营管理方面制定的地方标准,将于2024年1月8日正式实施。

《规范》的创新点有“五个‘起来’”:一是生鲜企业“动起来”。邀请相关企业参与《规范》起草、意见提出等全过程,既把企业在食品经营管理中好的、先进的做法写入标准,又通过制定标准的过程帮助企业排查质量安全隐患。二是快检实验室“建起来”。参照广州市农贸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天天快检”,要求生鲜连锁企业的仓储(含配送中心)或门店设置独立食品快检室。三是临保食品“管起来”。设定“临近保质期”的最低时限,要求在售的临近保质期生鲜食品,应在线上或线下进行提示,或采取专区销售。四是活鱼活虾“鲜起来”。针对广州市民对水产品鲜活的“追求”,提出活体水产暂养要求,应根据经营需要,配备用于活体水产品暂养、水体监测的设备设施,暂养水质应符合水产养殖水质标准。五是鲜切果蔬、生鲜灯“严起来”。要求加工制作“鲜切果蔬”应设专区;对“生鲜灯”设定光源显色指数区间,肉类销售区色表特征应为暖白光,相关色温值宜在2700K-6500K,光源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80。

重庆打造“2346”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到2027年实现营收300亿元以上

日前,重庆市经信委印发《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将建设“2346”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国内领先的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27年实现营收300亿元以上,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将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显著增强,服务机器人领域AI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深度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2”是夯实算力与大模型两项基础,在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算力方面,将加快两江水土云计算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等现有算力资源整合,为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来渝发展提供基础算力资源;在构建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方面,将建成涵盖专用大模型、业务大模型等大模型体系,提升服务机器人感知、交互等水平。“3”是建立合作、孵化、运营3个平台,包括建立AI及服务机器人生态合作及产业推广平台,组建重庆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等行业服务;建立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孵化平台,推动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建设金凤科创园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争取更多AI及服务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来渝转化;建立AI及服务机器人行业公共运营服务平台,面向城市治理、清洁服务等领域推进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示范应用。“4”是建设四类产业集聚区,包括两江新区AI技术创新核心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核心区、中心城区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集聚区、渝西地区服务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区;“6”是建立六大产品体系,即清洁服务机器人、物流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居家服务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此外,该市将建设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场景,加速产业生态集聚。比如,面向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应用,通过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引进一批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创新成果在渝转化。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