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30)
2023-09-22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30期 总324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9月22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上海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
上海发布促进基因治疗重磅政策增强创新策源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经济热点
上海出台落实自贸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具体方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上海成立国内首个未来产业投资专家委员会
江苏打造六大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江苏出台新政优化充电桩分时电价
产业动向
我国首个综合性船员评估示范项目在上海正式启用
江苏发布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引领示范行动实施方案
安徽拟在全国率先立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政策举措
上海明确将从四方面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上海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聚焦“五化发展”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江苏将做好四方面工作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江苏省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 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
经验交流
上海自贸区建设在工作机制和政策扶持方面有三方面经验做法可借鉴
上海自贸区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作了三方面探索
江苏15部门联合印发专项行动方案 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安徽码上线“码上金融”服务 进一步便民利企优环境
域外动态
山东提出五方面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全面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促进数据、业务、技术深度融合
广州出台方案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深圳出台多项奖补政策促进消费
深圳发布货物贸易进口三年行动计划
福建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
重庆出台12项措施扩大家居消费
科创聚焦
上海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
8月20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上海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正式发布,旨在探索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评价衔接机制,推进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
清单分为A、B、C三类。一是依据产业匹配度、证书的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等标准,遴选48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形成A类清单,涵盖金融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建筑工程等重点领域。对于持证人员给予人才引进、工作许可、人才安居等配套保障政策。二是依据人才急需紧缺程度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等标准,遴选15项证书形成B类急需紧缺清单,赋予更完善的便利保障措施。三是依据证书能查验、评价标准可比照、专业人才有需求等标准,遴选22项证书形成C类清单,持证人员可比照认定国内职称。
该市将建立上海全市统一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查询验证平台,提供证书查询验证服务。此外,该市将根据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实际,动态调整证书目录。
上海发布促进基因治疗重磅政策增强创新策源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9月17日,上海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卫健委联合制定的《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发布,明确到2025年,上海基因治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建设5个以上基因治疗及相关领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引进、培育15家以上基因治疗产业领军和骨干企业;1—2个创新产品申请上市。
一是强化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策源能力。设立上海市基因治疗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建设上海市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探索实践人工智能赋能、临床准备队列(Trial Ready Cohort,TRC)等新研究范式,加强基因治疗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设备材料研制,推动基因治疗产品开发。
二是提升高水平临床研究的赋能作用。探索建设基因治疗特色研究型医院和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促进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和产品开发;加大对本市医疗机构承担新药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每人5万元标准择优给予医疗机构资助,每个项目资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每个医疗机构每年累计资助不超过500万元;研究制订伦理快速审查等工作规则和标准,建立市级医院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
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提升一批高质量专业孵化器,建立符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基因治疗及相关领域工程化功能平台服务体系,加速概念验证、产品检测和中试放大,缩短研发、临床与生产周期。
四是优化企业发展生态。引导原材料和试剂、递送载体、设施设备以及研发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营造全面便捷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强化浦东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闵行浦江基因未来谷等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基地公共设施配套与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加大金融支撑力度。对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由本市注册企业获得上市许可并在本市生产的基因治疗产品,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个单位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对成功引入股权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以实际到位金额计算)以上的基因治疗企业,按照实际获得股权融资额给予不超过2%的资助,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00万元。
六是加强人才引育。在基因治疗领域试点设置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探索驻企培养工程硕博士新模式;鼓励基因治疗领域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基因治疗领域相关产业平台,加强人才培训,完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热点
上海出台落实自贸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具体方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9月21日,上海发布《上海市落实〈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实施方案》,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和国家战略需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除需国家相关部委出台实施细则的试点措施外,用一年时间,着力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各项试点措施落地实施。到实施一周年评估时,试点工作做到有进展、有创新、有突破、有成果、有项目、有案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是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制订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方案,及时报国家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特定货物入境,可以暂不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微小差错或文件之间的细微差异,可给予企业享受优惠关税待遇。预裁定有效期届满前从速对展期申请作出决定。对已提交必要单据的空运快运货物,在抵达后6小时内放行。对通过空运、海运方式进口并提交通关所需全部信息的已抵达货物,在48小时内予以放行。如货物抵达前(含抵达时)未确定关税、其他进口环节税和规费,但已提供担保的应当予以放行。境外合格评定机构申报合格评定机构资质时,适用对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相同或等效的程序、标准和其他条件。对进口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符合的相关标准实施供方自我声明。允许在葡萄酒进口标签中包括chateau(酒庄)、classic(经典的)等描述词或形容词。
二是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明确的新金融业务。按照内外一致原则,对于境外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的投资者、跨境金融服务提供者提交的与开展金融服务相关的完整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在沪金融管理部门应在120天内作出决定。允许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内注册的企业、工作或生活的个人购买跨境保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制定鼓励类境外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清单,建立境外职业资格单向认可工作程序。
三是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家属享有与专家本人相同的入境和停留期限。放宽相关外国企业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及随行家属出境和停留期限。
四是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进口、分销、销售或使用大众市场软件(不包括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软件)及含有该软件产品的,转让或获取企业、个人所拥有的相关软件源代码不得被作为条件要求。
上海成立国内首个未来产业投资专家委员会
9月13日,上海市未来产业投资专家委员会(简称“投资专委会”)正式成立,旨在搭建开放、共享、协作的平台,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助力上海乃至全国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该投资专委会由21家国内知名天使、PE、VC等各类科技创新投资参与主体共同发起成立。未来,该投资专委会将以扩大资本市场对未来产业关注、促进合作、助力发展为宗旨,以行业前瞻研究、产业成果转化、加速企业成长、打造未来产业品牌活动为主要职能,加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未来产业和头部资本结合、创新驱动和金融赋能结合,服务上海在未来产业投资方面的顶层布局,帮助各类投资主体消除未来产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力争成为未来产业投资领域的重要桥梁、培育孵化新生力量的重要载体。
江苏打造六大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从9月20日江苏省政府举行的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该省将持续打造六大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着力打造"1650"产业发展体系。坚持把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总抓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二是深入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建立5000家左右重点企业库,强化政策、人才、资金等支持力度。
二、着力打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切实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争取通过3-5年努力,实现16个集群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覆盖、30条优势产业链和省级以上领航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二是系统推进创新项目实施,研究制定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实施方案,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的协同攻关项目。三是系统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每年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首台(套)装备50项以上、首批次新材料10项以上、首版次软件50项以上。
三、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体系。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力争通过3-5年努力,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省市联动打造一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应用示范标杆,高标准推进国家车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重点支持氢能、储能、第三代半导体、先进通信等未来产业发展。三是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滚动实施百项重点节能降碳工程,定期发布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每年新增国家绿色工厂50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左右,省级绿色工厂300家左右。
四、着力打造"智改数转"推进体系。一是提升企业改造意愿,省市县协同对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聚焦"1650"产业体系,逐群逐链编制实施指南。二是分类分级精准推进,支持中小企业设备和业务上云,广泛应用小快轻准的软件系统。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化集成改造。支持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循序渐进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改数转"标杆企业。三是强化资源要素集聚。逐群逐链开展优秀服务商遴选,支持园区和平台企业合作建设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五、着力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一是做强头部领航企业,遴选20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支持。二是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每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不少于30家。三是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举办金融赋能制造强省系列活动,组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专场对接。
六、着力打造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全省"一网四库三级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建设企业服务"一张网"、服务资源"四个库",健全省、市、县三级公共服务机构。二是构建四链融合的"1650"产业服务体系,聚力做好政策信息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投资融资服务、智改数转服务、人才引育服务和市场开拓服务。三是培育壮大优质服务主体,高标准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江苏出台新政优化充电桩分时电价
9月12日,江苏省发改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江苏省现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价格政策进行优化和完善。新政策自2023年12月1日起执行。
一是居民住宅小区内设置的向电网企业直接报装的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合表用户电价,同时,执行分时电价。也就是说,小区内由物业、第三方专业运营商等建设的公共充电设施,也可以和居民自家申请安装的充电桩一样,执行居民电价和峰谷电价。
二是对涉及到居民住宅小区、居民住宅家庭和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如学校等)中设置的充换电设施的峰谷时段划分,进行了优化。新政策将峰期由8:00-21:00优化为7:00-11:00、13:00-22:00,谷期由21:00-次日8:00优化为11:00-13:00、22:00-次日7:00,峰期、谷期电价在执行居民合表用户电价的基础上,分别上浮0.03元/千瓦时和下浮0.17元/千瓦时。
三是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商或场所业主,可选择执行分时电价政策。分时电价时段划分,与工业用户相同(具体为:高峰时段8:00-11:00、17:00-22:00,平时段11:00-17:00、22:00-24:00,低谷时段0:00-8:00);分时电价浮动比例参照工业用户执行(具体为:执行工商业两部制电价的,高峰电价为平段电价上浮71.96%,低谷电价为平段电价下浮58.15%;执行工商业单一制电价的,高峰电价为平段电价上浮67.19%,低谷电价为平段电价下浮54.82%)。
产业动向
我国首个综合性船员评估示范项目在上海正式启用
9月21日,我国首个综合性船员评估示范项目在上海正式启用。该项目拥有3大类45间评估室、305个考试机位,整体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其中360度航海模拟器、自动化机舱、万箱船轮机模拟器、液货船操作模拟器等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模拟场景可满足船员适任评估需要,保障船员在“全仿真”水域、“全仿真”船型、“全仿真”天气下进行考试评估,进一步提升船员考试评估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保障评估工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项目启用后,将采取综合评估模式对船员适任能力进行评估,全面发挥船员考试评估“指挥棒”作用,引导航海院校及培训机构转变教育培训方式,合理配置硬件资源,满足航运市场对船员综合素质的需求,适应航运业现代化发展。
江苏发布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引领示范行动实施方案
日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联合发布《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引领示范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到2025年,设施蔬菜产量占比达到5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设施渔业产量占比达到60%,设施农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30年,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成全国高水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地区。
一是打造“两沿一环”设施种植优势区。升级沿黄河故道设施种植优势区,推进整县低效设施改造,发展节能日光温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推动设施构型与控制设备向大型化、宜机化、智能化转型。拓展沿海地带设施种植优势区,发展单栋和连栋塑料大棚,适度发展防雨棚、防虫网室,加大耐腐零配件等新材料应用,推进生产管理轻简化、智能化升级。加强环都市圈设施种植优势区,突出发展现代都市型智慧设施农业,重点建设立体化、无土化、智能化的连栋温室、植物工厂等高端生产设施,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
二是打造“高效绿色”设施畜牧优势区。重点发展数字化猪场,因地制宜推广高层楼房养殖模式,实行封闭式智能化饲养管理。推广家禽立体多层笼养,加快精准营养、降耗减排等高效技术推广,积极更新应用先进的生产设施设备,配套自动化、智能化养殖信息控制系统。发挥肉羊消费市场优势,改造升级以舍饲为主的标准化圈舍,配套自动饲喂、通风保温等设施。大力发展奶牛智慧牧场,加快奶牛养殖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打造“一主两翼”设施渔业优势区。大力拓展沿海设施渔业发展区,提升改造里下河等传统渔业产业区,打造太湖流域绿色生态设施渔业示范区。优化渔业生产布局,大力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开发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探索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加快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智慧渔业建设、做强特色水产产业链。
四是打造“点面结合”农产品仓储保鲜和粮食产地烘干设施体系。依托重点果蔬种植基地、肉类主产区、水产品养殖基地,布局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农业生产领域产地冷链集配中心。面向蔬果、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重点镇和中心村,分区分片、合理集中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引导现有粮食烘干中心(点)开展清洁热源替代和绿色节能烘干装备技术更新,推动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设备绿色化转型升级。
安徽拟在全国率先立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9月19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草案)》。这是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
草案对依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多项探索创新。一是明确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总体要求和推进机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相关活动,并坚持规划引领,强调要根据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统筹规划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二是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瞻引领,鼓励新技术路线发展,支持开展氢内燃机、甲醇制氢、甲酸制氢、固态电池、碳化硅半导体、滑板底盘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允许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多个牵头单位同时获得前期立项,在项目周期时间内定期开展考核,根据动态竞争结果给予资助。
三是深化场景应用,鼓励在城市公交、出租车、物流配送、环卫、国企用车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在港口、码头、工矿企业等固定路线和城市渣土运输、垃圾清运等场景推广使用新能源重型卡车,加快老旧车辆报废更新为新能源汽车。优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环境,鼓励开展试点示范,支持具备条件的设区市争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支持在物流配送、短途接驳、智能公交、环卫作业、养护作业等领域开展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和应用。
四是完善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公路沿线、郊区乡镇、老旧小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际快充网络建设。加强停车场(站)等专用充换电站建设。同时规定省内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应当接入省充换电基础设施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五是统筹规划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将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纳入相关城市道路规划,促进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同时,结合新能源汽车通行需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通用的通信设施、感知设施、计算设施等车路协同基础设施。
政策举措
上海明确将从四方面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从9月15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将从提升四个方面能力方面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一是着力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全面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自由便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边境后”规则贯通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丰富测试样本和试验内容,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如率先对接CPTPP关于货物的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部分条款,制定我市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方案,积极争取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再制造业务。
二是着力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以进一步促进全球高端和新型要素在自贸试验区安全畅通流动为改革方向,围绕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提升经营主体全球运作水平、实施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加快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完善交易中心系统功能、规则制度和配套政策,引进更多高能级油气贸易主体,持续扩大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三是着力提升高端产业引领能力。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在支持全产业链融合升级、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应用测试场景开放等领域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助力打造多个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如扩大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改革的试点范围,建立进出境全流程联合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特定血液制品、动物源性产品等特殊物品的审批验放效率。
四是着力提升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探索能力。围绕深化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提出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经营主体需求、区域定位特点的改革创新举措,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如扎实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扩区区域建设,深化区港一体化运作,推动保税研发设计、保税检测维修、保税展示交易等“保税+”新业态集聚发展。
上海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聚焦“五化发展”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上海市人社局近日联合该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服务能级等方面做到“三个进一步提升”。全口径营业收入突破58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机构总数突破4000家;初步形成“1+3+N”产业园区布局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总部型、高新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00家。
《行动方案》重点聚焦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标准化“五化发展”,提出诸多创新举措。一是在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准方面,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享受相关政策扶持,支持申报上海市“超级博士后”项目;靶向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细分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支持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优先纳入上海市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目录;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统筹建立本市“市-区”两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库,遴选200家左右入库企业。
二是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大力培育高新科技型企业,统筹利用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加大对科技型人力资源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推出一批“小快轻准”型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
三是在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方面,大力集聚海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加快吸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项目落地,对引进达到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分档给予相应财政支持;助力本土人力资源机构“走出去”,建立该市人力资源全球服务商目录,组织开展全球服务商海外行计划。
四是在推动产业品牌化建设方面,完善产业园区发展布局,积极支持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申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试点,建立“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联盟”;充分发挥市场化引才聚才作用,开展“就业沪助”计划,聚焦重点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人才测评等服务;强化人力资源支持实体经济作用,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建设1-2家国家级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
五是在健全产业标准化体系方面,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建设,优化标委会组织架构,组建产业业态标委会工作专班;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评价体系,依法依规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记录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
江苏将做好四方面工作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日前,江苏省工信厅表示,将围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清单,聚焦“1650”产业体系,深化省市协同联动,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高质量推进“智改数转”。
一是聚焦“1650”产业体系(江苏省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逐群逐链组织编制行业实施指南和开展优秀服务商遴选,分行业制定关键环节的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等改造投入清单,梳理和推广一批智改数转典型。
二是聚焦分类分级推进,重点支持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智改数转标杆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标国内领先水平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5G工厂,优质中小企业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制造车间,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和推动更多规上企业加快智改数转。
三是聚焦中小企业服务。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建设,支持园区(基地)和平台企业合作建设区域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应用“小、快、轻、准”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上云用平台等智改数转改造提供综合服务。
四是优化工作推进体系。发挥专项资金叠加放大效应,引导各地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投入给予贴息补助,用“真金白银”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急难愁盼的问题。分集群、产业链和地区等制定“智改数转”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江苏省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 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
一是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方面,实施就业友好型重点企业用工保障行动,梳理确定本地区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链企业清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一企一专员”提供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劳动关系指导、社会保险等服务。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在符合发放条件的前提下,运用“直补快办”等模式,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扩大“苏岗贷”合作金融机构范围,将服务对象扩大到用工不少于5人的企业和不少于3人的个体工商户,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岗拓岗。
二是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方面,对招用2023届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支持国有企业通过采取扩大有效投资、超前储备人才、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等务实举措,有效挖掘招聘规模空间,带头吸纳高校毕业生。2023年支持各高校、省属院所、省属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1.1万个。事业单位面向2023年毕业生的招聘岗位原则上不低于岗位总数的50%。广泛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重点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开发10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
三是强化就业帮扶兜牢民生底线方面,每年认定15个省级就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基地,打造50个省级劳务品牌集聚产业、带动就业。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建立就业困难人员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机制,2023—2025年优化提升10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不少于10万名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以及下岗、失业转业志愿兵(士官)等群体就业。
四是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适应数字江苏、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等建设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各类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技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围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开展技能培训。
经验交流
上海自贸区建设在工作机制和政策扶持方面有三方面经验做法可借鉴
9月15日,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过程中,在工作机制和政策扶持方面有三方面经验。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持续完善市级工作推进机制。该市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市长担任,三名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配合,坚持试点先行、上下联动、注重统筹,推动国家层面印发的三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和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落地实施,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改革任务,在促进自贸试验区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协同联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放权赋能,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支持。该市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营商环境建设的前沿阵地,先后向浦东新区政府下放超百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开展“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放管服”改革试点提供基础支撑。市级层面分三批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累计下放1215项市区两级行政事项,通过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环评、水保、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合一等改革举措,打造吸引全球企业创新创业的强大“引力场”。
三是坚持精准发力,量身打造一系列市级政策措施。如聚焦金融开放创新的重点领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等单位先后出台多轮政策实施细则,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外汇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试点不断向纵深推进;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海关推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试点、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等浦东新区法规,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以解决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导向,市自贸办连续五年牵头制定市级支持政策文件,推动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比如,今年制定的新一轮支持政策《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包括6个方面29项任务举措。
上海自贸区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作了三方面探索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来,自贸区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方面有三个方面有益探索。
第一,聚焦“宽准入”,“自贸区速度”持续刷新。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试点企业名称登记申报承诺制、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如其中的高频备案事项改为自主公示政策,可让企业不需提交一份申请材料,网上完成监事备案的自主公示,第二天就能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新监事信息。率先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最快仅需11日,企业就可完成从发布简易注销公告到拿到注销登记,用时仅为原来的1/5。二是在率先推出“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业一证”试点,将改革的着眼点从“以部门为中心”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以企业为中心”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全面实施流程再造,减压办事时间,实现一张证就能开门营业,从法定时间9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就能开出便利店。在此基础上试点的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更是实现了信用良好的企业“承诺就拿证”,该项试点今年已扩围至22个行业。
第二,聚焦“优服务”,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一是线上全面推行 “一网通办”,实现企业办事统一认证、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统一监督等功能,政务服务事项100%接入总门户。二是线下率先推进“单窗通办”,将各部门单独的审批受理窗口统一整合为综合窗口,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三是深化政务服务数字转型,“政务智能办”依托人工智能实现自动生成申报材料,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远程“直达帮办”、“远程身份核验”以主动、精准、智慧服务实现企业“零跑动”“零准备”“零材料”。
第三,聚焦“稳预期”,企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持续强化综合监管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已覆盖浦东57个主要行业领域。率先试点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新机制,特别是涉及监管检查部门较多的行业领域,以往企业集齐各部门合规证明需耗费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已实现线上即时办理,让企业上市融资更加高效便利。二是完善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行专利快速预审、专利实施调查等“快保护”制度,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至3个月,探索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率先构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三是加强营商环境立法保障。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需求以及重点产业领域的特殊需求,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一业一证”“知识产权保护”等18部浦东新区法规,新区出台“商事调解制度”等17部管理措施,不断推动支撑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
江苏15部门联合印发专项行动方案 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江苏省教育厅等1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方案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健康第一、提升能力、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是要坚持推进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育并举”,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二是要切实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三是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每周在学校或家庭参加1次体力或技能手工劳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四是要开齐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确保所有班级每两周不少于1个课时,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表。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鼓励支持各设区市“96111”等心理服务热线服务时间向夜间延伸。五是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在2025年前将配备比例提高到1:3000。各地在2025年前为所有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1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按照师生比1:500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安徽码上线“码上金融”服务 进一步便民利企优环境
9月14日,安徽省数据资源局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依托安徽码上线“码上金融”服务,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办理贷款等金融服务。
一是金融服务精准触达“码上查”。用户可随时随地查询支持使用安徽码办理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及时了解相关银行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登录“码上金融”服务,系统将自动匹配相关金融产品并精准推送。完成相关金融业务办理后,用户可查询办理进度及办理历史记录。
二是扫码办贷方便快捷“码上办”。用户申领安徽码后可随时展码,银行可随时扫码办理业务。将安徽码与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系统打通,经用户授权后,可调取其相关信息,缩短办贷流程,减少提交各类材料。
三是数字赋能惠企利民“码上享”。“码上金融”服务是安徽码在金融领域重要应用,也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便民利企优环境的重要实践。用户办理贷款业务可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放款等。目前,“码上金融”已支持全省邮政储蓄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其他银行服务正在陆续接入中。
域外动态
山东提出五方面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21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下一步,山东省工信厅将从五方面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培育打造先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一是在研发创新上加力突破。推进医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原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创新产品,增强全省医药产业链创新驱动能力。
二是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上加力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医药研发效率。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化工厂建设,提高制药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在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上加力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及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优质企业,促进品种、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稳步提升重点产品产能、扩大生产规模。
四是在打造医药产业集群上加力突破。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汇集资源要素,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
五是在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上加力突破。加强医药产业上下游协作,推动药用包材、药用辅料等配套要素产业全面升级,增加新型和复杂产品的供给,补强研发外包服务,更好适应医药工业的发展要求。
广州市全面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促进数据、业务、技术深度融合
广州市近日正式印发《广州市全面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工作方案》,将实行首席数据官制度作为推动数字化改革的有效抓手,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和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数据、业务、技术深度融合。
《方案》将在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和数据要素领域的新趋势,在五个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一是统筹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加强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完善公共数据管理规章制度。首席数据官要以应用为牵引,开展数据治理,确保数据高质量供给,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二是统筹全市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和执行落实,探索统一的公共数据运用模式,并加强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供需对接及融合应用。同时,加快发展数据算法、数据加工、数据服务等核心产业,打造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
三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制,履行政务外网统一安全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审计和应急处理机制,并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及运营企业安全管理。
四是明确首席数据官职责,首席数据官将聚焦于数据管理与数据运营,重点围绕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开放、利用等数据治理工作展开,具体负责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流通应用,充分释放广州市数据资源价值。
五是压实首席数据官在推进公共数据治理与运营模式创新和建设方面的职责,由首席数据官统筹加强本级政府或本部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供需对接及融合应用,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提升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广州出台方案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9月18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进“四化”( 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能力)平台赋能企业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该市将分类分级培育50个左右技术水平高、支撑能力强、服务范围广的“四化”平台,打造200家左右融合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四化”试点示范企业,带动2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质增效。
一是实施“四化赋能、企业提升”专项行动,建立“四化”平台“征集-遴选-推广-评价”工作体系。在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工业绿色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强企增效(经营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其他重点领域,面向社会全年开放申报,公开征集一批“四化”平台,授予“广州市四化赋能重点平台”称号,通过支持“四化”平台技术革新、能力提升,完善行业“四化”共性解决方案,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评估诊断服务,并根据企业“四化”评估诊断情况,推进“四化”改造。这种“诊断+治疗”新模式为全国首创,通过“问题诊断—方案推荐—供需对接—改造实施—遴选标杆”,帮扶企业“四化”转型落到实处。
二是实施多项奖补政策措施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企业。1.推进制造业“四化”促进中心建设,支持制造业“四化”促进中心积极参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四化”转型升级,构建供需对接、资源融通、标准推广和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最高按已投入总额50%给予扶持,最高500万元补助资金。2.对平台进行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购置、行业“四化”解决方案研发集成、测试验证、网络通信及云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单个平台最高按已投入总额的30%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3.支持“四化”评估诊断和改造实施,其中,“四化”评估诊断服务项目承担单位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四化”评估诊断服务的,按照每个企业“四化”评估诊断项目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采购及软硬件定制开发项目,最高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的30%给予补助,补助金额不超过1亿元。4. 对评为国家级荣誉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例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级特色型或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的奖励;对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数字领航”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对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深圳出台多项奖补政策促进消费
9月15日,深圳市发改委印发《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项奖补政策促进消费。
一是鼓励汽车消费。对提前报废或迁出“国Ⅳ”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普通小汽车并于年底前购置符合条件新能源汽车的,给予最高10000元补贴。对新购置符合条件新能源旅游客运车(含清洁燃料客运车)、新能源园林作业车辆及机械设备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台补贴。对二手车经销企业按照经销额的0.5%给予奖励。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充电网络,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充电桩45万个、超级快充站175座、V2G示范站85座、综合能源补给站30座。率先在重卡等领域试点投放新能源换电车辆,对于符合试点条件的换电重卡车辆给予补贴。
二是支持住房消费。提高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职工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该市无商品住房、政策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每月最高可按申请当月应缴存额的80%提取;新市民或者青年人职工每月最高可按申请当月应缴存额提取。
三是壮大服务消费。对于2024年底前为超过10000户家庭提供家庭数据中心硬件产品和至少6个月“3T”服务套餐(1T云存储空间/年、1T网络流量/月、1T学习资料/月)的基础电信企业、广电企业,按照每户600元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600万元资助。大力培育引进头部餐饮企业,对符合条件的新引进餐饮企业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发放1000万元“文惠券红包”和5万个零门槛数字人民币红包。鼓励体育消费,全年发放6000万元体育场地使用消费券。对组织来深过夜游的旅行社,按照每人每夜最高100元(每人最多补贴3晚)的标准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安排500万元市财政资金,对策划提供优质定制旅游线路和产品的深圳专线旅行社给予一定补贴。安排500万元市财政资金,在开通深圳国际直航客运航线的重点城市投放深圳旅游宣传广告。
深圳发布货物贸易进口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深圳市推动货物贸易进口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围绕促进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大宗能源商品、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品、黄金珠宝、医药产品及交通工具等7类重点商品进口,针对性提出多项具体举措,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到2025年全市进口贸易总额要突破人民币1.8万亿元。
一是在促进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方面,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集散中心、提升进口仓储能级、推动进口渠道畅通、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做优重大项目先进设备进口服务,支持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授权代表、进口商、分销商加大在深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集散分拨业务布局,给予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精准通关政策对接。
二是在促进大宗能源商品进口方面,完善进口基础设施、促进进口主体多元、优化进口监管体制、拓展消费需求规模,支持国内外能源使用和贸易企业在深开展LNG、电煤、燃料油集采业务,在船舶进出口岸审批和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许可中实行便利化办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提供LNG小型船舶、罐箱、槽车等多式联运服务。
三是在促进农产品进口方面,着力完善深圳湾、莲塘等陆路口岸以及港区内外海关冷链查验设施,推进高标准冷库设施和配套冷链集中查验场建设,压缩进口冷链货物等候海关查验时间,支持国内外冷链企业在深建设综合型冷链供应链平台,开展进口水果“寄售贸易”。
四是在促进中高端消费品进口方面,将通过吸引培育高能级进口主体、建设进口消费品集散平台、打造进口商品消费商圈、推动跨境电商进口全业态发展、强化保税功能支撑等5项举措,促进母婴用品、化妆品、酒类、文化产品等中高端消费品进口。
五是在促进黄金珠宝进口方面,持续壮大黄金进口规模、丰富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功能、扩大黄金珠宝消费,鼓励企业合规开展深港黄金进出口加工贸易,支持举办以黄金珠宝为主题的国际展会、行业峰会和交流对接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研发设计能力突出的黄金珠宝品牌企业等。
六是在促进医药产品进口方面,建设进口医疗器械集散平台、建设市级生物医药出入境特殊物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口药品集散平台,支持有实力的供应链企业建立医疗器械“全球中心仓”,建立生物医药出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建设专用查验场所。
七是在促进交通工具进口方面,推动飞机船舶融资租赁发展、提升汽车进口服务能力,鼓励国内金融租赁公司、飞机船舶制造厂商系的租赁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在深落地展业,支持前海合作区建设飞机船舶融资租赁集聚区。
福建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
近日,由福建省工信厅牵头,联合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的《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3)》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份系统介绍县域重点产业链的指导性文件。
一是《白皮书》从县域产业规模、产业链布局、链条完整性、龙头企业带动性、产业集聚度等维度综合分析,将全省县域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产业链布局清晰、产业特色明显,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二是产业链发展基础较好、产业特色较为明显、发展路径较为清晰的县域;三是有一定产业规模、产业基础一般,制造业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的县域;四是工业规模较小、基础弱的县域。
二是《白皮书》提出了福建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的5条路径,分别是: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县域产业链,推动“强强联合”,加快产业提质增效;以产业链条串联带动跨县域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县域产业链发展,推动“以强带弱”,促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发展县域产业链,推动“个性化发展”,梯度培育集群发展;以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合适的县域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
三是《白皮书》从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项目支撑等提出七方面的推进措施,建议福建每个县域应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一些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的县域可发展3~4条重点产业链。
重庆出台12项措施扩大家居消费
近日,重庆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多措并举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的通知》,拟定了12条具体措施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
一是在增加家居消费新供给方面,提出提质绿色消费供给、提质智能消费供给、丰富适老消费供给等3条措施。包括鼓励家居企业加强绿色、智能及适老化产品研发和生产;鼓励开展智能家具消费体验节、老年房设计大赛,丰富绿色、智能、适老化家居产品销售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对居民购买绿色家居产品给予一定补贴等内容,多角度释放家居消费市场潜力。
二是在拓展家居消费新场景方面,提出创新消费业态模式、支持推动旧房装修、开展家居促销活动等3条措施。包括鼓励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家装”等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开展旧房翻新设计大赛,通过进街镇、进社区、进乡村、进小区活动开展家居以旧换新。
三是在创造家居消费新条件方面,提出发展社区便民消费服务、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3条措施。包括支持与家居消费密切相关的洗染店、维修店等进社区;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展家电、家具、家装下乡,改善农村家居消费条件。
四是在提供家居消费新保障方面,提出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金融支持、拓宽公积金使用范围等3条措施。包括鼓励在家居行业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家居消费的信贷支持,给予利率优惠;出台进一步扩大城镇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居民提取公积金范围的政策,将用于支持加装电梯的公积金提取范围拓宽到配偶双方父母,推进改善家居生活条件等。
进入测试
进入投票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