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2(23)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2(23) 2023-07-28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23期   总317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7月28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上海正研究推出 “沪科专贷”“沪科专贴” 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  3

上海发布高质量孵化器培育方案,建设“全球科创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4

上海明确四方面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

经济热点

上海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29条”. 7

上海海关从四个方面做好国际会展服务保障工作. 9

上海商务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10

产业动向

上海明确要在五方面下更大功夫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11

上海浦东新区将出台若干规定促进融资租赁发展. 13

江苏立法引领车联网驶入发展“快车道”. 14

安徽明确汽车产业为“首位产业”  建设“七个生态”. 16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意见提升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17

上海力求用三年左右时间整体提升全市幼儿园办园质量. 20

上海出台五条措施促进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 21

安徽出台十九条措施服务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23

经验交流

上海41家文博场馆成立革命场馆联盟. 25

江苏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实施生态产品分类目录及调查指引. 25

江苏出台多条意见做好银行保险业支持粮食安全工作. 26

安徽出台多项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新举措. 27

域外动态

山东在行政执法领域开展电子证照应用试点. 29

山东推出多项措施 便利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落户. 30

深圳发布“金融21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2

重庆将集中出台9方面政策促就业. 33

 

 

 

科创聚焦

上海正研究推出 “沪科专贷”“沪科专贴” 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日前召开的发布会上透露,上海正研究推出科创企业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

上海总部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支持,增加上海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研究推出“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用于引导扩大对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沪科专贷”“沪科专贴”支持的对象由政府行业部门根据相关标准确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上海市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为了更加聚焦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融资难、抵押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即针对商业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首贷、信用贷,“沪科专贷”将优先予以支持。

此外,目前上海总部正牵头市相关部门打造上海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银行、私募股权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国企投资平台等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上海发布高质量孵化器培育方案,建设“全球科创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不少于200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等联动发展,孵化培育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瞪羚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一批面向全球,拥有自主、前沿、颠覆性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带动形成若干孵化集群,打造2—3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核爆点”,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方案提出实施“硬科技”孵化提升行动、孵化人才培育行动、金融赋能助力行动、全球创新网络融入行动、区域创新发展增能行动等5项行动。

一是在“硬科技”孵化提升行动上,上海将支持“超前孵化”新模式,引导高质量孵化器与高水平科技智库合作,发现一批细分赛道未来发展新趋势,实现“超前发现”“超前布局”;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跟踪对接,从“选育项目”向“创造项目”转变,提升孵化策源功能。支持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配建高质量孵化器,带动更多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高质量孵化器深化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合作,强化底层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二是在孵化人才培育行动上,将引进国际一流孵化人才,依托转化经验丰富的科学家、跨学科交叉人才、科技创投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连续成功创业者和具有海外工作(含创业)背景的归国人才等“六路”孵化人才,打造高质量孵化器,并将高端孵化人才纳入全市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打造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设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开展孵化科技管理人才职业培育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三是在金融赋能助力行动上,强化对投孵联动的引导,通过市级母基金引导,有效带动“耐心资本”流向高质量科技成果,流入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鼓励高质量孵化器联动市级母基金,设立不少于一支早期硬科技投资种子基金,深化概念验证、股权投资联动探索,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前移,助推成果转化项目加快转化发展。允许国有孵化团队持股孵化,并优化投资审批流程,试点退出与容错机制;鼓励国有企业积极投入土地、资金、设施、应用场景等创新资源,参与高质量孵化器和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四是在全球创新网络融入行动上,打造全球科技孵化首选地,鼓励高质量孵化器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创新基地,强化与海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的协同联动,完善“全球研发—跨境孵化—上海转化”服务链,加速前沿领域海外创新项目来沪落地。

五是在区域创新发展增能行动上,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围绕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和高能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高质量孵化器;鼓励高质量孵化器通过品牌输出、联合孵化等模式,带动其他孵化器转型升级,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

上海明确四方面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7月21日,从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获悉,该市将从四个方面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全力支持在沪国家级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另一方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聚焦本土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我们将形成培育清单,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联合攻关。同时,强化开放优势,放大外资研发中心外溢效应。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突出、服务特色鲜明的孵化器,打造梯队化培育服务体系,努力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高新区政策体系。围绕创新活动全过程、企业发展全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生活环境和创新文化。

四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国际队“四支队伍”。围绕聚好人才,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大学、行业领军企业、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围绕用好人才,推出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18项举措,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热点

上海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29条”

近日,上海海关出台6方面共29条措施,旨在稳住外贸规模,优化结构,支持上海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

一是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上海海关支持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支持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支持先进制造业在综保区内集聚发展;支持培育上海高能级商品交易平台,如推动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实际运作、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开展保税油气现货交易等。

二是在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方面,上海海关支持促进优质农食产品进出口;对符合条件的进口矿产品、原油实施“先放后检”;支持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产品扩大出口;聚焦首发经济,推进进口食品化妆品样品通关便利。

三是在支持外贸企业“轻装上阵”拓展市场方面,上海海关支持以“一站式”通关服务、一体化保税监管、一揽子税收征管,促进总部企业集聚运作和能级提升;创新试点集团式、产业链供应链式“1+N”(主体企业及相关企业)组团培育认证模式;加大经核准出口商培育力度;排摸出口企业遭遇不合理贸易壁垒情况,将以全链条服务,帮助企业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维权指导;为企业提供容错纠错、守法便利通道。

四是在增强外贸韧性方面,上海海关将深化集成电路监管创新试点,全面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试点实施细胞治疗研发用特殊物品及商业化产品通关便利措施;综合运用企业集团保税、内销便利化等政策,推动国产邮轮、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化跨境电商进口退货监管模式,支持企业开展退货中心仓模式;推动综保区内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自产产品保税维修业务;保障LNG(液化天然气)加注常态化运行,并探索扩大加注范围。

五是在助力提升贸易和上海航运中心能级方面,上海海关支持虹桥、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提升平台功能;推广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在长三角内陆集装箱码头与上海洋山港之间持续推广“联动接卸”模式。

六是在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包括了智慧海关建设、提升智能审图应用效能、推进出口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试运行、支持推进危险品和超高超宽特种箱等进出口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试点进口汽车和摩托车“两证合一”改革、加强外贸统计监测分析等。

上海海关从四个方面做好国际会展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实施“一展一指导”。制定个性化监管服务预案,派遣业务专家提供税款担保、单证申报、通关监管等一揽子政策咨询服务,指导企业采取“一次备案、分批提交清单”方式快速完成海关备案手续,及时协调解决通关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二是实施“一展一方案”。开设“一窗办理”“5+2”预约绿色通道,实施“口岸、展馆查验作业相结合”的协同作业模式,实现展品即到即报、即报即放“零等待”通关。三是实施“一展一评估”。从信用状况、安全保障能力等多维度开展风险评估,为优质会展企业提供展品入境免担保等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四是持续扩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复制推广进博会“展转保”、延长ATA单证册项下展品暂时进境期限等创新举措,持续优化会展行业营商环境。

上海商务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出海优品”行动计划。加快跨境电商出海品牌培育,评选一批跨境电商出海品牌企业,支持企业注册境外商标、申请境外专利等。联合跨境电商平台举办“出海优品”系列活动,鼓励跨境电商平台为传统外贸企业提供快速入驻审批、流量扶持等支持政策,推动外贸“千品万企”通过数字化转型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二是加快数字化赋能跨境电商发展。持续提升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能级,聚焦跨境电商企业反映的堵点、难点等问题,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数字技术,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海外仓货物出口通关、境外销售、国际物流等信息,构建海外仓境内外全流程数字化贸易闭环,为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收结汇、退税等数字化智能监管提供信息支撑。三是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加大跨境电商企业和项目招商扶持力度,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在园区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示范园区提升货物监管效能,实现跨境电商、一般贸易、保税业务等多种物流功能叠加。加强已认定示范园区动态管理,通过开展绩效考核评估,激发示范园区引领效应。

产业动向

上海明确要在五方面下更大功夫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从7月21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上获悉,该市要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大力提升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是下更大功夫推动产业接续发展。着眼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围绕“2+(3+6)+(4+5)”,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关键是抓好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两个转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赋能、减碳降耗,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最紧要的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同时,加快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重点瞄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是下更大功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创新全过程,着力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和全链条加速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努力实现一批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

三是下更大功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链”式思维,依托全市53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强化创新思维,实施“六票统筹”、 “桩基先行”等创新举措,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新模式,加快开工建设进度。强化平台思维,发挥进博会、城市推介大会等重要平台作用,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企业来沪投资兴业。

四是下更大功夫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张江科学城先行先试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政策,成熟后在更大范围推广。一是增强规划弹性。推动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探索新增“产业综合用地”,允许生产、研发、公共服务配套等功能混合设置。二是提升经济密度。重点是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的企业开展工业上楼。三是促进产城融合。主要是加强多个相邻产业地块的统筹开发,允许将原先在每个地块分散建设的配套设施集中布局,统筹建设商业、餐饮、宿舍等设施。

五是下更大功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为牵引,以加快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为抓手,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持续推进市场化。聚焦更好发挥市场力量,更多推行“告知承诺”等创新举措,不断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持续推进法治化。深入实施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更好地以法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要配合市人大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国际化。全力落实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负面清单,更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动力。

上海浦东新区将出台若干规定促进融资租赁发展

7月25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共19条,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把握融资租赁业务特点,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浦东新区将发挥授信机制的杠杆作用,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业务,助力实体产业发展。

二是破解融资租赁发展难点,优化行业发展的制度规则。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内的融资租赁公司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对涉及跨关区的鼓励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深化融资租赁领域制度型开放,推动优化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制度,支持企业发展离岸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企业在涉外经营活动中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支持融资租赁公司降低业务成本,支持在境内以外币形式收取租金和支持外币租金收入的流转使用。

三是关注融资租赁发展焦点,制度赋能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融资租赁公司依法设立项目子公司,鼓励相关部门提供便利。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做大做强,支持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多元方式融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拓展发展空间。此外,推动人民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基础设施等加强在融资租赁领域的合作治理。推动融资租赁行业自律,完善“一站式”融资租赁纠纷解决机制。重视维护融资租赁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审判与执行的衔接,营造更有利于融资租赁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江苏立法引领车联网驶入发展“快车道”

7月25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决定(草案)》,通过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为强化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提供依据。

一是在发展方向上,决定草案规定,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应遵循创新引领、包容审慎、应用牵引、安全有序的原则,坚持网联赋能与单车智能协同发展,鼓励商业模式探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在区域布局上,强化国家级和省级车联网先导区等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同时鼓励和支持其他地区根据需要有序推进产业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汽车电子、车载软件、智能底盘及车联网设施设备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配套合作。

三是在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决定草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单位、应用推广作出具体安排。其中规定,国家级和省级车联网先导区等重点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同步规划设计车联网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或者预留安装条件,并鼓励企业参与车联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通信、大数据、道路建设、交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要支持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推广,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申请在公用基础设施上搭建车联网相关设备,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并推进道路交通相关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

四是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方面,决定草案授权市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相关具体政策措施。其中规定,国家级和省级车联网先导区等所在地政府应创新举措,在物流配送、环卫作业、道路养护、短途接驳、智能公交等领域探索商业化应用。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应用的相关要求,并规定相关企业要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监督,保障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

安徽明确汽车产业为“首位产业”  建设“七个生态”

7月27日获悉,安徽明确提出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该省将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强化研发、制造、服务协同推进,强化汽车、能源、交通、信息、网络一体推进,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强化省内各区域合作链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竞争力,到2027年打造2家至3家全球一流汽车整车企业和世界级汽车自主品牌,力争2家至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500亿级。

一是建设创新生态,共建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产品攻关项目,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争创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是建设智造生态,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整车企业打造细分市场和价格区间全覆盖的产品矩阵,强化整零合作,推动构建新型整零关系。三是建设服务生态,构建城乡一体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一体推进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四是建设人才生态,加强汽车类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院校采用“双元制”“订单式”培养汽车产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加大国际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力度。五是建设文化生态,举办国际新能源汽车展、黄山新能源汽车会议等重大文化活动,引育汽车文化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汽车文化娱乐品牌。六是建设资本生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汽车产业金融支行、特色事业部等特色机构,支持汽车企业上市挂牌,组建运营汽车产业链投资基金。七是建设开放生态,鼓励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共建共享海外服务、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协同打造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生态。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意见提升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日前,上海制定出台《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 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备、服务优质、开放融合的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数智化发展水平、低碳化发展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航运”服务品牌国内示范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航运事务的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引领全球航运服务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方案明确四方面重要任务:(一)推动航运基础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促进港口服务功能创新。包括:打造“中国洋山港”国际船舶登记地;建设洋山保税船舶供应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保税燃油、LNG等加注业务规模;试点集装箱中转集拼多业态同场作业等。二是加快航空服务产业布局。包括:巩固和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建设“空运通”货运信息平台;推进航空货邮、冷链业务发展;支持主基地航空公司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依托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浦东国际机场周边区域培育航空制造、服务产业链等。三是优化布局邮轮经济产业链。包括:开发层级丰富、特色鲜明的邮轮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世界级邮轮设计制造总装基地;建设邮轮运营中心、亚太邮轮物资配送中心、国际邮轮旅游消费中心等。

(二)促进航运衍生服务业能级提升。一是航运保险方面,将探索绿色、智慧等领域的航运保险产品创新,建设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国际航运保险要素平台,发展航运再保险业务。二是航运要素交易市场方面,将加快推动航运指数期货品种上市;加强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市场推广;打造船舶资产专业产权交易场所。三是海事仲裁服务创新方面,鼓励市场主体选择上海作为争议解决地;支持境外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业务。四是航运咨询服务方面,将建设航运权威智库和咨询机构;推动“上海航运指数”市场化、国际化;建设全球航运智库联盟。五是高能级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吸引和培育航运服务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国际性、国家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性机构引进力度,推动国际航运公会、国家海难预防研究中心等落户上海。

(三)促进航运科技服务业创新突破。一是提升船舶技术服务能力。发展航运专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绿色智能船舶产品和系统的研发设计、检验认证服务能力。实施低碳、零碳船舶产品专项工程,推进低碳零碳燃料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二是打造数智航运生态圈。建设上海港生产智慧指挥中心,打造世界级数字孪生港口。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开展港航区块链、航运大数据、自动化码头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三是探索绿色航运发展机制。完善航运业碳排放监测管理体系,争取在沪设立中国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探索布局甲醇等船舶清洁燃料生产供应链。推进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四)全面优化航运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口岸制度创新支撑,探索“沿海捎带”“联动接卸”“一程式进港”等口岸监管模式创新。二是争取航运税制环境优化,依托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平台,积极研究和争取有利于航运服务要素集聚的税收政策。三是提高融资汇兑便利水平,支持在沪银行编制跨境金融服务专属方案,更好适配国际航运相关汇兑结算融资等需求。四是强化海事司法支持保障,完善海事法院与仲裁机构海事案件委托调解机制。五是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市、区联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高端人才引育体系。六是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各区政府和特殊功能区制定航运产业扶持引导政策。七是营造航运文化交流氛围,打造“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品牌,加强航运文化场馆建设。

上海力求用三年左右时间整体提升全市幼儿园办园质量

近日,上海市托幼和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制定了《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的实施意见》,明确2025年,一是区内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高质量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全部达到普通幼儿园办园标准。各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8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5%,各级各类幼儿园班额达标率为100%。支持新建公办幼儿园高起点建成高质量幼儿园。建成若干个紧密型学前教育集团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街镇集团化办园覆盖率为100%。二是每所公办幼儿园至少配备1名高级教师,专任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95%。三是各区开设托班的园所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按照建设标准开设托班。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覆盖率为100%,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覆盖率为100%,幼儿家庭和教职员工满意度持续提高。

意见提出六方面主要举措。一是推动区政府落实建设的主体责任,要求各区政府紧密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幼儿园建设。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大力支持和配合建设工作,提供政策和投入保障。二是激发幼儿园发展动力,尊重园所发展基础,赋予园所充分的办园自主权,调动全体保教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保教队伍全员参与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工作。三是以队伍发展为核心,提高教师专业职称和学历,加强优秀教师流动,鼓励保育人员积极参与保育带头人工作室和行业技能大赛等。四是以紧密型集团化推进建设,组建有引领园示范辐射的紧密型学前教育集团,通过项目引领、整体托管等方式,全方位支持幼儿园质量提升。五是以实践项目驱动建设,以户外2小时活动、幼儿营养膳食、玩教具选用、幼儿健康观测等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六是以数字化场景赋能建设工作,使用多种应用,采集学前教育常态化工作数据,建设多个数字化场景,以技术推动园所实现高效率运转和跨越式发展。

上海出台五条措施促进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

近日,《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方案》提出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非道机械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力争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0000辆。

一是加强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燃料电池汽车的产品性能和可靠性能,满足运营需要。加强氢瓶、加氢站技术创新,提升加氢效率和气瓶容量。推进产品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持续降低运营成本。

二是加快氢站布局。构建多渠道氢源供应保障体系,制定全市加氢站建设规划,按照“站车协同”原则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在2025年前完成不少于70座加氢站建设,形成便捷、安全的加氢网络。

三是加强发展引导。持续完善支撑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运营技术条件、运维保养标准体系,强化燃料电池汽车检测、维修、保养能力建设。加强氢能应用跟踪,探索推广商业模式,积累应用经验。各相关区和示范点围绕发展定位,研究制定示范工作方案,建立推进工作机制、完善加氢站点布局、强化政策协同、探索推广商业模式、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有序推进实施方案落地。

四是强化安全管控。围绕氢气的全生产链条、车辆的全作业场景、应用的全关键要素,完善安全防范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搭建氢能应用全过程运营监管平台,完善应急保障方案,提升安全运营能力,为交通氢能发展建好安全屏障。

五是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对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的补贴力度,强化购置补贴和运营补贴,完善对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的管理规范和审批流程,优先发放额度支持发展燃料电池物流车,强化新能源汽车通行优先权,研究放开新能源货车通行限制,鼓励燃料电池货车发展。

安徽出台十九条措施服务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24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出台19条具体举措,服务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服务质量,促进市场主体培育。主要包括提供便民利企服务,放宽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进一步简化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分支机构设立手续,放宽新兴行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覆盖面,开展个体工商户“一屏注销”改革试点,简化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支持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开展省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纠纷处理。

二是深化监督管理,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主要包括完善平台经济治理规则,组织开展《安徽省网络交易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地方性法规制定;科学界定平台责任,探索实施抽查考核、日常监管、正向激励、违规处罚等约束机制;推进部门协同监管,在平台经济相关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合理确定监管重点、监管措施、监管的比例和频次;持续提升智慧监管水平;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三是规范网络执法,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市场风险隐患;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加强网络交易日常监管,对各类市场主体涉及的网站、网店、独立店铺 Web网页、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直播营销账号、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等开展线上检查;规范网络市场监管执法以及健全网络执法办案机制。

四是鼓励创新探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主要包括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规则,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罚轻罚制度;加强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完善骑手沟通申诉“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培育放心消费示范电商平台、网店等;建立健全联系服务制度,广泛建立网络交易监管联络员制度,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经验交流

上海41家文博场馆成立革命场馆联盟

7月27日,上海41家场馆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旨在打响红色文化品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统筹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同时还将推动红色场馆与教育机构展开深入长效合作,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同日,上海市红色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正式推出。该数据库由上海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共同建设,依托上海图书馆数据库,整合上海市革命场馆已有数据资源,具备统一检索和多维展示功能,让上海红色资源在云上“一键可达”。

江苏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实施生态产品分类目录及调查指引

7月21日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分类目录编制指引(试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指引(试行)》日前在江苏编制完成。这两项“指引”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落实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两统一”核心职责提供了江苏经验。

其中,《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分类目录编制指引(试行)》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特征,以生态产品呈现形态,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2个大类,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生态资源权益4个中类,农林牧副渔产品等25个小类,为各地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分类目录制定的基本原则、制定流程及方法、成果应用等方面提出指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指引(试行)》规定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调查的术语和定义、调查方案编制、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成果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验收等要求,为摸清生态产品种类、权属、数量、质量及分布特点,制定生态产品地图夯实基础,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翔实数据支撑。

江苏出台多条意见做好银行保险业支持粮食安全工作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联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做好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

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保障粮食产业重点领域融资需求。要围绕粮食产业链,重点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季节性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仓储能力、粮食加工流通业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等领域,为粮食产业链发展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持续完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保险机构要发挥保险保障作用,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要求,深入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农业产业链模式,探索粮食全产业链保险,提升保障水平。

三是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提升粮食产业金融服务能力。要继续依托“整村授信”“信用村建设”等措施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工作,深化信用建档评级结果运用,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强农村自助网点、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系统互联互通,优化账户开立流程,落实落细农资补贴发放工作,切实维护种粮农民权益。

安徽出台多项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新举措

近日,安徽省经信厅、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安徽银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共同印发《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若干举措》,提出多项举措,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降低融资利率,在符合国家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对亩均效益A、B类企业可给予纯信用贷款支持。进一步提高新发放企业贷款中A、B类企业贷款占比。对特别重大的企业和项目,安徽省将按照“一事一议”原则,鼓励使用产品组合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利率。

二是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根据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在做好传统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基础上,安徽省将推广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循环式三类服务模式,合力确定贷款期限,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贷款的占比。

三是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开辟“亩均论英雄”改革绿色通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对资金暂时有困难但生产经营正常的C、D类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自主协商,合理满足接续资金需求。依托“安徽金融大脑”,强化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融资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拓展平台应用场景,推进事项“一站办理”。

四是优化贷款定价机制,统筹考虑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主体资质、经营状况、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情况。完善成本分摊和受益分享机制,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幅度,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五是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对D类企业或低效企业的整治提升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集中处置等项目,可提供项目贷资金支持,要求实施主体统一要素标准、规范流程、制度要求,推动贷款早投早见效。该省将选择5个左右基础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县(市、区)、开发区,开展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提效试点,推动区域产业能级提升。

六是支持企业股改上市,在A类企业中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常态化对接,为其量身定制融资及IPO方案,在授信额度、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给予支持。

七是建立健全“白名单”制度,全省各市、县(市、区)根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结合A、B、C类企业征信状况,建立健全“白名单”制度。金融机构要强化分层分类金融服务,对“白名单”企业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担保方式、还款方式创新、利率和担保费用优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力争“白名单”授信企业数占比达80%。

域外动态

山东在行政执法领域开展电子证照应用试点

近日山东省司法厅、省大数据局、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在行政执法领域开展电子证照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烟台、潍坊、济宁、日照、德州、滨州等市开展试点工作,重点探索电子证照在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等行政执法领域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拓展到其他具备高频现场执法需要的行政执法领域,试点工作将于2024年5月底前完成总结评估。

一是明确试点工作重点搭建“亮证执法”“亮证(码)核验”“信息免填”“实体证照免提交”等场景,实现现场执法时行政执法人员“亮证”表明执法身份,行政相对人“亮证或亮码”时自动完成身份或资质核验,并推动实现行政相对人基础信息在行政执法办案系统免填写、行政相对人实体证照类证据材料在调查取证阶段免提交,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和行政执法效率。

二是要求试点地区大数据局将具备相关应用条件的电子证照清单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上发布并动态更新,加强本地区电子证照系统、“居民码”“企业码”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省级系统和平台对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立足工作实际,推动行政执法办案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开发完善电子证照调用、核验等功能,为电子证照应用提供必要条件。要求各市司法局推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机制,为依法、规范、有序、高效开展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山东推出多项措施 便利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落户

山东公安户政部门推出多项措施,优化办理流程、提供高效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落户提供便利。

一是优化落户办理流程。从今年起,就业报到证不再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落户必需材料。山东所有户籍派出所均开通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员,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落户服务,并开通大中专毕业生户口迁移“跨省通办”,提供办事便利。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不设置任何学历、社保、居住时长等方面限制,外地生源毕业生计划留在山东工作,可凭毕业证到户籍窗口快速办理落户。

二是畅通人才落户渠道。济南、淄博因地制宜开通人才落户“绿色通道”“网办通道”“专享通道”;青岛、潍坊将“智慧警局”搬进重大项目,将户籍窗口“开”进企业;烟台、济宁、日照统一户籍窗口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海报、指示牌、挂牌等,“一对一”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为企业发展提供户籍服务。

三是健全完善集体户管理。今年以来,该省新建各类企业、社区集体户350个,新增一批户口协管员,专职宣传户籍政策、提供“代办、帮办”服务,解决各类人才“来回奔波”之苦。同时,在各级重大项目属地派出所开通人才落户绿色通道,落实服务专员,凡户口登记在社区集体户且具有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类人才及其亲属,均可申请公安机关颁发家庭户口簿。

四是开辟网上人才“服务专区”。线上依托“爱山东”App和山东微警务,开辟网上人才“服务专区”,实现引进人才、大中专学生毕业、企业员工录(聘)用户口迁移“跨省通办”“全省通办”等“一站式”服务,已累计服务7.3万人次。

深圳发布“金融21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工信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深圳制造强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21条政策措施助力深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聚焦重点领域融资需求方面,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主动融入深圳制造业相关发展战略,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专精特新、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及“工业上楼”、绿色发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融资需求,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此外,在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首贷投放的同时,持续优化内部定价机制,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二是在优化调查和审批流程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授信体系,结合重点制造业企业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防控体系;鼓励银行机构探索成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在组织机制、资源配置、信贷审批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特色化管理;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风险防控的科技支撑、严格贷款“三查”、进一步健全联合授信机制防止“过度授信”,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等。

三是在产品供给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行业特点的特色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强“融资+融智”的综合化服务能力,优化贷款期限管理,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加强供应链融资提升产业链韧性,支持全国性银行通过“一点对全国”等方式,提高上下游企业融资效率;丰富外贸产品,为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支付结算、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一体化综合外贸金融服务;保险机构持续强化保险风险保障功能,提高制造业企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首版次软件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

四是在生态保障方面,持续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深化银担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促进产业政策信息、企业经营信息、金融产品信息交流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同时,深入实施“深惠万企 圳在行动”工程,充分发挥金融驿站、深圳金服平台作用,提升制造业综合金融服务质效。

重庆将集中出台9方面政策促就业

7月27日获悉,下半年,重庆市人社部门将集中出台9个方面的政策,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落实就业政策。持续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培训补贴、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交通补贴、脱贫人口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鲁渝脱贫人口以工代训补贴等5项政策“免申即享”和单位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项政策“直补快办”,用政策红利引导企业吸纳就业、个人主动就业。

二是拓展就业岗位。力争精选约4万个适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所有岗位信息将归集至“渝职聘”公共招聘服务平台。

三是加密招聘服务。线上方面,依托重庆公共就业网和“渝职聘”等平台,按人群、地域、行业等不同维度加大岗位归集,同时,打造网络直播招聘矩阵,搭建更加便捷的线上对接平台。线下方面,加密招聘会场次和频率,指导各区县在年底前每周至少举办1场区县级现场招聘会,每月至少组织1场乡镇级招聘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不少于3000场招聘会。

四是开展帮扶创业。针对“缺场地”问题,市人力社保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发了1万个免费创业工位,创业者可通过渝快办平台线上申请入驻。针对“缺资金”问题,将推动创业担保贷款“秒申请、秒审核”,满足创业者资金需求。

五是开展技能培训。紧贴现代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工需求,动态发布市区两级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推行“岗位+培训+就业”“用工企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紧缺工种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培训补贴目录”3个“3+”组训模式,打通求职、培训、招聘链条。下半年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开展重点群体培训6万人次,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6万人次。

六是支持实训见习。探索开展求职能力实训活动,引导和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提升求职和就业能力。摸排收集7万余个见习岗位,根据所学专业“点对点”推送,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提升能力实现就业。

七是强化困难帮扶。推进零工市场和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力争年底前全市零工市场(驿站)达到100个以上、市级充分就业社区(村)500个以上。同时,为低保家庭、脱贫户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

八是实施闭环服务。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构建服务闭环。大数据是指通过与外部门数据交换、企业和个人主动登记等渠道,精准锁定需帮扶的重点群体以及需保障的重点产业企业;“铁脚板”是将需求数据逐级分解至基层工作人员、人社服务专员、劳务经纪人等最小单元,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准确掌握个人和企业就业、创业、培训、用工需求,生成“一人一档、一企一档”。随后,智能适配并推送求职岗位、培训工种,实现“点对点”就业服务,构建“摸排需求—精准服务—结果反馈”服务闭环,提高帮扶后的就业率。

九是加大各类就业政策、就业典型的宣传推广,引导求职者特别是青年群体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干事创业。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