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12)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12) 2023-04-21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12期   总306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4月21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上海从四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3

上海出台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意见 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4

安徽省出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计划. 5

经济热点

上海市政府明确二季度六方面重点工作. 6

上海生物医药启动投促伙伴计划. 7

上海今年“五五购物节” 着重体现三个“新”. 8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认定60个产业集群. 9

产业动向

浦东发布两大绿色指数并成立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 10

上海出台指导意见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 11

上海首批智能网联出租示范运营正式启动. 13

上海出台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新规. 14

政策举措

上海初步形成四方面举措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 15

上海要求从四方面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 16

上海出台方案突出三个方面优化医疗器械注册指导服务. 17

江苏推广数据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服务. 18

江苏银保监局36条措施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全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19

经验交流

上海市检察院与上海银保监局签合作备忘录,合力应对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21

上海将全面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22

江苏探索五种模式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23

安徽划定36条“红线”从正反向提醒涉企收费主体“可为”与“不可为”  24

域外动态

山东多措施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 25

山东十大专项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6

青岛出台多项支持措施推动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集聚. 28

广东强调从五方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9

福建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当前全省工业稳定增长. 30

重庆为制造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诉求  32

 

科创聚焦

上海从四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4月19日,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该市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是聚焦全方位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包括构建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青年人才队伍、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队伍、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在内的,六支各种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梦之队。

二是全周期地支持人才。该市重点部署了“扬帆计划”专项,为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科技创新的第一桶金。在这基础上,还实施了启明星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计划等人才计划项目,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聚焦全链条发展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制度体系的完善贯穿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全流程,推动引、育、用、评等方面,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

四是全要素保障人才。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体制。国内率先试点科研经费的包干制,使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自主。

上海出台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意见 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上海出台《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着力突出政策的系统性。由过往的点上突破,以破为主,更加注重系统推进、破立结合,进一步强化各部门间政策举措的统筹协调。比如,进一步健全各类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分类评价,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导向。再比如,对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建立长周期的综合评价机制,以企业一定周期内的整体业绩作为考核对象,不再对单个项目的盈利亏损进行评价。

二是注重突出政策的可操作性。着力提升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确保在实践中可操作可落地。比如,针对以往高校院所技术类无形资产不好管理,不好评价的情况,实行单列管理,在资产评估、入账、考核、处置等方面,开展符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规律的创新改革。持续优化“揭榜挂帅”等项目的遴选方式,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谁能干谁来干,要采用“赛马制”“里程碑式”资助方式,优化项目的投入机制和支持方式。

三是以政策的获得感为导向。聚焦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广大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感受比较深,绳子绑得比较紧的重点环节,着力打通“裉节”问题,提升创新主体的获得感,持续推进科研人员的减负行动,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范围,推动科研经费报销数字化、无纸化,允许项目结余资金到期后不收回,可以继续用于后续的科研工作。

安徽省出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计划

近日,安徽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印发《深入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若干举措〉推进计划》,明确2023-2025年全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

《推进计划》包括五个方面108条具体工作措施。一是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保障方面,提出推动知识产权地方法规立法和宣传贯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范、标准和指南,研究制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二是在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方面,提出实施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各类知识产权保护载体建设,全面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协同保护、源头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三是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部门、区域间协同配合,健全各保护渠道间衔接机制。四是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合作方面,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讲好安徽知识产权故事,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五是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综合保障方面,提出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夯实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支撑。

经济热点

上海市政府明确二季度六方面重点工作

上海市政府4月19日召开二季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六方面工作重点任务。

一是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挖掘重点产业的新增长点,主动跨前服务重点企业,继续狠抓重大工程开工和项目推进,精心筹备组织重大活动,办出特色和成效。市区两级、各条线要加强梳理整合惠企政策,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形成“政策包”“服务包”,把“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二是要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壮大在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三是要着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探索开展浦东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体方案,深化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落实好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四是要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五个新城、推进南北转型、推动乡村振兴。五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加快实施“两旧一村”改造,精心谋划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六是要着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落实落细安全生产措施,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上海生物医药启动投促伙伴计划

4月18日,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发起“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促进伙伴计划”,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纳入该“伙伴计划”的均是领域内具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投促平台、专业服务机构等,首批伙伴成员包括上海医药、复星医药、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赛诺菲、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海通证券、IQVIA艾昆纬等。

目前,上海最新的生物医药产业投促举措包括:一是规划“适度提前”的产业标准厂房,提供500万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生物医药低成本的标准厂房;二是打造上海市产医融合战略咨询委员会及细分领域的专委会平台,发挥“BioShanghai政享荟”聚合效应,畅通企业家、医生、科学家和投资者的高效对接;三是推出“新优药械产品目录”,加快创新产品入院应用,首批已有70件药械产品纳入目录;四是上海市经信委和医院管理部门共同建立常态化医企对接机制,首创“临床试验加速器”(HI-CLIP),预计可将临床试验的平均启动时间从6至13个月缩短到3至5个月。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立“拎包入住”“先租后让”等专业服务模式,适度提前布局适应不同类型药械等专业化研发和生产需求厂房。二是优化区域生态环境,重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准入上市、产业人才支持、产业政策落实、区域协同合作等工作创新深化。三是优化产业服务能级,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拓展招商圈层;优化工作机制,与专业服务机构共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强化工作协同,建立招商、落地、开工和投产、技改全流程工作闭环机制。

上海今年“五五购物节” 着重体现三个“新”

日前获悉,上海今年的第四届“五五购物节”将以“潮起上海 乐享消费”为主题,统筹“国际消费季”“全球首发季”“全城打折季”,促进“购物”“文旅”“美食”“赛事”“展览”五大领域联动,着重体现三个“新”。

一是发力新客群,聚焦外来消费和Z世代两大客群,打造全球消费目的地。第四届“五五购物节”将突出会商旅文体联动,推出夏季“乐游上海艺术季”、上海环球美食节。举办上海夜生活节、上海数字生活节、上海咖啡文化周等一批年轻消费者感兴趣的活动。

二是发力新供给,聚焦“首发+进口”,打造消费集聚大平台。将在焕新回归的“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及吴江路举办“2023全球新品首发季”启动仪式,发布“首店地图”和“上海首发经济活跃指数”。举办2023上海进口嗨购节系列活动。

三是发力新场景,聚焦特色街区和夜间经济,打造城市消费盛宴。依托“一江一河”交汇区域、“大虹桥”区域等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充分挖掘特色街区、文化地标、公园、露台等资源,推出一批新载体、新场景。6月3日将启动2023“上海夜生活节”,推出徐汇衡山路8号、长宁武夷MIX320、普陀创享塔、静安陕康里、长宁上生新所、徐家汇美罗湾、虹口今潮8弄等一批潮流街区夜生活好去处。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认定60个产业集群

4月18日从安徽省经信厅获悉,“十四五”期间,该省将在全省范围内认定60个左右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重点围绕提升集群主导产业优势、激发集群创新活力、推进集群数字化升级、加快集群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集群开放合作、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集群培育工作。

集群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后,由省经信厅组织开展复核工作,并考核集群三年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复核通过的有效期延长三年。被认定的集群,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加强财政、金融、产业、创新、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落实好各类惠企政策,加强对集群参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集群的投资力度。

产业动向

浦东发布两大绿色指数并成立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

4月19日,浦东正式发布中证浦东新区绿色50ESG指数、中证浦东新区绿色主题信用债指数两大绿色指数,这是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联合中证指数公司,围绕“首创性、引领性、产品化”定位,探索打造的浦东新区绿色指数。

其中,中证浦东新区绿色50ESG指数从浦东A股上市公司股票中,选取50支绿色低碳贡献产业并兼顾ESG表现较优的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其中15家为科创板上市公司,样本总市值约2.5万亿元,是境内首支兼具绿色和ESG特征的区域股票指数。中证浦东新区绿色主题信用债指数则从沪深交易所及银行间市场上市的债券中,选取100支浦东新区ESG评级较高及低碳绿色产业发行人所发行的信用债及绿色债券作为指数样本,样本规模约1500亿元,是境内首支区域绿色主题债券指数。

同时,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正式揭牌。下一步,浦东将依托促进中心,一是构建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形成可与国际标准体系衔接的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减缓气候变化类项目”和“适应气候变化类项目”分类分级项目库,完成配套评估标准和管理办法制定,保障优质项目申报、筛选、审核、入库以及与金融资源对接;三是建设产融对接平台,积极推进气投项目与金融产品的对接,同时重点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力争打造服务长三角及国家级的专业化气候投融资平台;四是同步推进综合性配套政策研究,增强气投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强化人才保障,培育跨领域综合型人才。

上海出台指导意见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

上海市经信委日前出台《上海市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明确到2023年底,可调度智能算力达到1,000 PFLOPS(FP16)以上;到2025年,数据中心算力超过18,000 PFLOPS(FP32);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算力占比超过10%;集聚区新建大型数据中心综合PUE降至1.25以内,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

方案明确九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构建科创算力新设施。开展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及算力资源输出能力排摸,形成算力清单。基于算力资源底数,推动头部企业接入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算力调度服务体系和平台基础框架,实现算力资源统一编排。二是统筹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形成枢纽型数据中心集群、城市数据中心集聚区、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三是推动算力网络建设优化。建设技术先进的极速算力承载网。按需增设网络骨干节点,推进城域网络架构优化。四是加快算力调度技术研发。开展多云管理、云网协同、算力度量、算力感知、算网融合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生态链,提升算力调度水平。五是完善算力交易机制体系。研究制定算力资源度量标准与体系,分类分级制定算力产品价格体系。六是开展算力融合创新示范。打造面向医疗、制造、教育等不同行业的算力网络联合创新实验室,实现算网资源供需对接,攻关重大技术问题,推动形成产业共识。七是打造算网安全保障体系。探索数据全生命周期审计认证监管机制。监督算力供应方明确算力使用流程、测试验证、数据迁移、数据使用和销毁方案,定期开展安全性检查和评估。八是开展产业标准化研究。在网络、算力、数据、应用等层面制定相关标准。九是加大区域协同合作力度。依托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对接外省市算力调度资源,实现异地、异构算力跨省市接入,推进“市域-长三角区域-国家”不同层级的算力资源整体优化和按需调度。

上海首批智能网联出租示范运营正式启动

4月17日,上海首批智能网联出租示范运营正式启动。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为该市首批智能网联出租示范运营企业颁发证照,为百度智行、裹动科技、赛可智能、赛可出行、大众出租、锦江出租等企业颁发示范运营通知书,并发放车辆示范运营证。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累计已开放926条、1800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测试场景有近1.5万个,已向28家企业624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同时,聚焦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等多种应用场景,上海已组织多家企业参与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路径。2022年,十余家企业共投入548辆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驾驶装备,完成智能载人出行56.3万单、智能配送63万单、智能清扫作业超1.6万小时。未来该市将积极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化应用路径,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车路协同、车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

上海出台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新规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聚焦打造“慢充为主、安全智能、经济便捷、开放共享”的居民小区充电网络,从新建小区充电条件预留、小区自建桩、小区公建桩、小区充电桩互联共享、电力配套服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规范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共八章30条。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配建要求。新建小区所有配建停车位均应按要求落实充电设施安装和使用条件,明确施工图的设计和审核要求,明确各方运维管理职责。二是支持小区自建桩建设。明确了在自有产权、长期租赁产权以及全体业主共有停车位上申请建桩的具体流程和物业服务企业的配合职责。因建桩导致小区电力容量不足时,电力部门负责增容。三是支持小区公建桩建设。鼓励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大会授权的业委会表决同意后,引入充电运营商开展“公建桩”建设。支持按照“统建统营”模式,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充电桩。四是鼓励小区充电桩互联共享。鼓励小区充电桩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委托充电运营商进行智能充电管理和开放共享,共享使用人以本小区居民为主。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小区充电桩的开放共享,加强对停车位的有效管理。五是明确电力配套要求。小区充电桩执行居民用电平均电价水平。明确了自建桩、公建桩申请独立报装时所需的材料要求。六是明确联动机制和部门职责。建立“市级统筹、各区组织、街镇落实”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各区、乡镇(街道)、村(居)委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协调推进小区自建桩和公建桩建设。细化了发展改革、住建、经信、房管、消防、公安等部门管理职责,对电力、平台、车企、桩企、运营商、物业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政策举措

上海初步形成四方面举措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4月20日在做客“2023民生访谈”时表示,该市目前已初步形成《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主要有四方面的举措。

一是严禁无序设摊。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安全有序、开放包容、体现品质等原则,完善商业布局,依法严禁无序设摊,在巩固市容环境的基础上,平衡“烟火气”与市容环境的关系,不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二是分类分区管理,体现因地制宜。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市相关部门审定方案,做好全市统筹。区人民政府在严禁区外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特色点是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亲民化需求的点位。疏导点是采取入场入室经营的点位。管控点是利用闲置空间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为主的点位。

三是规范设置要求。设摊开放区要有运营主体,负责设摊活动的组织实施,并承担市容环境、消防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主体责任。个人设摊应在指定的设摊开放区,在运营主体的组织下进行。

四是完善常态管理,形成社会共治。绿化市容、商务、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对设摊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指导,将设摊管理工作纳入“一网统管”,引导社会各方履行门责制度,践行垃圾分类,共同维护好市容环境。

上海要求从四方面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

4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并指出,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关心支持,更好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努力打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二是要做实梯度培育,强化针对性服务,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中小微企业聚焦重点、深耕主业、做强做大。三是要做强产业协同,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中小微企业在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领域持续发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增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供应商和服务平台,推出一批“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好地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四是要做优综合服务,充分依托“一网通办”和大数据支撑,持续推进政策的个性匹配、精准推送,符合条件的要更多实现“免申即享”,切实提高政策惠及率和企业获得感。

上海出台方案突出三个方面优化医疗器械注册指导服务

近日,上海市药监部门制定了《加强重心前移持续优化医疗器械注册指导服务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质增效2.0版),突出三方面内容,持续提升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效率。

一是大跨步加强注册前置服务。制定提前介入服务清单,将创新医疗器械、国家和该市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入围医疗器械、“卡脖子”技术突破医疗器械等纳入提前介入范围,专班对接、全程跟踪,推进产品加快注册获批。

二是深化审评审批提质增效。通过实施全程网办、加强立卷审查指导、分类别实施快速和简化审评、优化注册体系现场核查等措施,提高审评审批效率。

三是充分发挥12家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前沿触角作用。排摸区域医药企业底数,通过条块联动,跨前开展政策和技术指导,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与精准扶持,及时解决企业在产品注册等环节遇到的困难、瓶颈,推动医疗器械研发成果转化。

江苏推广数据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服务

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联合该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推广数据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服务的通知》,在全省范围推广数据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服务。

《通知》旨在引导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领域和产业项目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数据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通知》明确,一是三部门将通过升级全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等在线保护平台,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及知识产权“一站式管理”平台的跨链融合建设;二是指导全省公证机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推广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保护存证公证服务,引导创新主体做好创新成果的集成保护及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三是建立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公证机构与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律师事务所、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探索“市场监管+公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公证”“公证+律师”等法律服务新模式,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公证保护服务。

江苏银保监局36条措施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全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江苏银保监局出台《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关于全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四保障六提升”行动的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36条措施。

(一)在满足金融需求方面提出“四个保障”:一是保障恢复和扩大消费金融需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消费供给支持力度,优化消费金融服务,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投放,结合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保险保障服务,鼓励加大消费类综合金融服务减费让利力度。二是保障扩大投资金融需求。组织银行机构做好对省级、市级重大项目和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融资保障。持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同时集成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三是保障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金融需求。组织银行保险机构评估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落实情况,持续推动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机制。要求银行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用好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智改数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四是保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需求。创设推广“苏易融”普惠金融服务品牌,推动银行机构总体实现“两增一优一稳”小微金融工作目标,强化保险公司小微企业差异化保险服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

(二)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提出“六个提升”:一是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质效。组织开展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深化年”活动,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求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南京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二是提升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强化就业创业支持,做实新市民金融服务。要求银行机构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要求保险机构提升民生领域保险保障力度。三是提升全面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巩固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成果,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支持力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水平。四是提升稳外贸金融服务质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加大对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出口转内销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培育外贸新业态。五是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六是提升绿色发展金融服务质效。

经验交流

上海市检察院与上海银保监局签合作备忘录,合力应对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4月18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与上海银保监局会签《加强银行保险领域行政司法协作,完善金融市场法治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旨在着力构建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合力应对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根据备忘录,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双方除双向移送涉嫌犯罪或行政违法案件线索外,还将及时互通案件进展和处理结果,提高案件协作效率。二是引导资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双方将有针对性地联合开展涉信贷、保险等业务的专项治理,并畅通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机制,共同推动银行保险领域涉案机构开展合规工作,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联合开展调研,联合开展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供给保障、支持规范金融创新活动、打击金融违法犯罪、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调研,对银行保险金融领域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类案处理标准和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等开展课题联合研究,并共同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四是在完善人才交流、联合组织培训、联合普法宣传等方面,双方也将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助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上海将全面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4月19日从2023上海民生访谈中获悉,该市将全面启动科技人才评价评改革试点工作,从抓住“两个关键”、落实“两个层面”入手,以期在改革过程中边试点、边总结、边提升,探索形成能够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可复制、可推广的地区经验。

一是“两个关键”——科技人才评价“评的好不好”和“评价结果用的好不好”。在“评的好不好”方面,既要制订完善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的评价指标,也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在“用的好不好”方面,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既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与科研项目评审、机构评估的联动,又要把人才评价的结果切实落实到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奖项评审等与科研人员发展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中。

二是“两个层面”——将从“整体政策”和“用人单位”两个层面来加快推动。在整体政策层面,围绕科技人才评价的各环节,发挥多方改革的叠加优势,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与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等政策协同,进行系统设计;在用人单位层面,选择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六家具有较好人才评价基础的各行业领域科研单位开展改革试点。

此外,还将根据科研活动类型,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改革。着重解决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一刀切”问题,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从事基础研究、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等不同科研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导向,提出不同的评价方式、周期、渠道等。

江苏探索五种模式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4月18日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该省探索形成5种代表性的服务模式,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以提升生产效率。

一是以推广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模式,如海安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分产业片区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技术服务。二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标志的“服务综合体”模式。如南京六合、东海、睢宁等地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各类主体及功能要素,打造服务综合体,提供集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或综合服务平台。三是以开展主体联合服务为特征的“服务联盟”模式。如泰州市姜堰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南京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等,由服务主体以资金、技术、服务为纽带开展联合合作,推动服务向广度深度延伸。四是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合作农场”模式。如在南通海门,合作农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通过村组干部、农户共同管理,委托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环节服务。五是以特色服务为引领的“专项化服务”模式。如以“两端”带动“中间”的苏合农服模式等,专业服务组织在订单农业、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安徽划定36条“红线”从正反向提醒涉企收费主体“可为”与“不可为”

安徽省发改委等四部门创新监管方式,联合向涉企收费主体印发政策提醒函,对3类收费和5个领域的具体收费事项划定36条“红线”,从正反向提醒涉企收费主体“可为”与“不可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明确“可为”目录清单。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均应在对应的目录清单内。对属于市场调节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具体服务价格等应与服务对象充分协商,并通过合同约定。未经公示或未予标明的费用,一律不得收取。

二是划定“红线”明确“不可为”。聚焦当前涉企收费中存在的强制收费、重复收费、违规收费、不规范收费四大类问题,对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剖析,对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逐项设定红线,并以具体“不可为”事例指导收费主体和执法人员更好地理解执行政策要求。

三是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完善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及时宣传解读收费减免和优惠政策,用好12315、12345等热线和“互联网+督查”、网上信访等平台,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和投诉反映,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问题、破解难题,确保各项降费减负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域外动态

山东多措施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

近日,山东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山东省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工作措施》。

一是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职称评审机制,在相关企业探索实行职称申报董事长“举荐制”。二是全面摸排企业生产中面临的招工用工、产销对接、原材料供应、资金保障、物流运输、市场开拓等实际困难,并对新投产工业项目、年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逐一明确服务专员,按照“省级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力协调解决。三是聚焦新兴领域及山东省急需补短板的产业领域,将组织实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四是试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推动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化实施,降低企业技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

山东十大专项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山东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十大专项行动》,年内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4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

一是开展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优选具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发布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2023年,全省培训企业家10000人以上,遴选300名左右优秀青年企业家进行培养。

二是开展创新能力提升突破行动。深入开展“十链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行动,举办省级标志性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10场以上、市级50场以上,促成1万家以上企业参与对接。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万家。

三是开展优质企业“能级跃升”行动。年内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4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

四是开展“工赋山东”数字化赋能行动。举办“工赋山东”系列活动,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创新示范企业100家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力争新增5个细分行业、10家平台、100家企业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五是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行动。着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发布《全省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争取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10个左右。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

六是开展“山东制造网行天下·深化年”行动。推进实施电商发展“三个十”计划,新打造10家电商供应链基地、10家电商直播基地、10个电商产业带,促进鲁货名品扩大网上销售。开展“山东制造·齐鲁精品”品牌培育,遴选100项左右精品优品。

七是开展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行动。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提高“特色产业集群·云上展厅”覆盖率,力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全覆盖,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覆盖面超过50%。新培育10个左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八是开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行动。年内新增普惠小微贷款250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企业上市“县域突破”,新增上市公司30家左右。

九是开展民营企业“扬帆出海”行动。探索开展山东民营企业海外赋能中心建设试点。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引海外优势资源,助推100家民营企业、1000个拳头产品实现海外销售。

十是开展发展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企业数据资源,对民营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对120万家以上企业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

青岛出台多项支持措施推动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集聚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青岛市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该市将连续三年由市财政每年出资1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同时从加速优质项目集聚、支持企业规模化发展、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对新入园的精密仪器仪表企业申请租用研发、办公用房或生产厂房的,可依条件连续获得5年房租补贴。对满足条件的投资企业和项目,竣工投产后按照设备投资的20%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二是对园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纳统的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年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1亿元、3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对实施技术改造并达到一定标准的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按照企业年度设备投资不超过16%的比例给予奖补。

三是对园区内加大研发投入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按照企业当年加计抵扣确认研发费用的8%-15%予以每年最高不超过600万元的奖励。针对产品技术集成和功能创新,对通过省级认定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企业,按照认定年度产品销售额5%给予奖补,成套设备最高奖补150万元,单台设备(关键核心零部件)最高奖补100万元。

四是对入驻园区企业从产业人才引进、产业人才培育以及高端人才聘用等三方面给予奖励。

广东强调从五方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4月18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要科学谋划并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平台在粤布局,加快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二是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三是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四是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集聚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加大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福建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当前全省工业稳定增长

近日,福建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促进当前全省工业稳定增长有关措施的通知》,从鼓励企业增产增效、实施工业稳增长正向激励、支持新投产企业加快投产纳统出台具体举措。

一是在鼓励企业增产增效方面,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23年二季度工业总产值不低于5000万元(其中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企业不低于3000万元)且现价同比增长10%及以上、季度产值增量100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按企业二季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量的1‰给予奖励,单家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80万元。厦门市可参照执行,所需资金由厦门市政府统筹解决。

二是实施工业稳增长正向激励方面,要求各地要把促进工业企业多接订单加大生产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压实属地责任,切实稳定工业增长,力争完成年度工业增长目标。对2023年各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高质量项目推进、“小升规”等方面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实施正向激励,二、三季度对季度得分前三名的设区市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奖励,年终对总得分前三名的设区市分别给予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奖励,由省工信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

三是支持新投产企业加快投产纳统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促进工业项目建设提速,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投产纳统,提升全省工业增量贡献。对2023年二季度新投产并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省级财政每家给予10万元奖励,若同时符合二季度增产增效奖励条件的,可叠加享受产值增量奖励。

重庆为制造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诉求

4月16日,重庆市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重庆市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实施方案》,将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专员。

一是通过加强政企常态化联系对接,丰富服务企业发展内容,将为企业做好要素保障、项目推进、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人才支撑等多方面服务。

二是通过建立“13941”工作体系,推动服务企业专员制度落地落实。第1个“1”是“一企一员”,即每个服务对象企业都有明确的服务专员;“3”是三项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不搞形式主义,坚持有需必应、不搞贪多求全,坚持分级分类、属地管理;“9”是服务专员要落实9项工作任务,包括对企业定期实地调研、着力解决问题、宣传解读政策等;“4”是四个机制,包括问题线上“闭环办理”机制、政策宣传“惠企有感”机制、政企互动“供需对接”机制、最佳实践分析和典型问题案例复盘机制;最后一个“1”是用好用活“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助企服务平台。

三是在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服务进程中,将形成内容清晰精准的服务清单。比如以服务专员定期开展调研为例,须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企业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用能、用工、资金、产销等情况,同时每季度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调研,听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及对营商环境、涉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及时上报。

四是针对企业反映困难、问题和诉求,服务专员要“马上办”“即刻办”,迅速协调化解。对属于跨多部门、跨区、跨级的疑难杂症,应指导企业或由专员代为上报“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通过现场办公、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在线上线下联动予以协调解决。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