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11)
2023-04-14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11期 总305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4月14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江苏张家港率先发布“技能贷”. 3
安徽省启动新兴产业补助“免申即享”. 3
经济热点
上海围绕新方向、新模式、新载体、新服务同向发力一季度招引投资数千亿元 4
上海5方面20举措深化系统集成推动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 6
产业动向
上海推出新一轮24条招商引资政策. 8
长三角省市启动新一轮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6方面重点任务. 10
上海明确从四方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 11
安徽优化环境、压缩环节、加强招引促医药产业发展. 13
政策举措
上海六方面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 14
江苏出台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运行规范. 15
江苏提出23条举措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16
安徽多措并举实施外贸出口倍增行动. 17
经验交流
上海出台城市更新行动方案 重点开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 18
上海采取更好软管、加装报警器、延伸服务三措施应对燃气泄漏事故 20
上海全国首个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管理地方标准. 21
江苏四方面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 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检查”. 22
域外动态
山东启动实施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25511”行动. 23
山东多措并举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25
广东印发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智能家电标准化发展. 25
广东数字政府2.0建设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27
深圳市从三个方面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9
厦门40项措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30
科创聚焦
江苏张家港率先发布“技能贷”
4月6日,江苏省张家港市率先发布“技能贷”,为技能人才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年龄在22—60周岁,拥有职业技能相关证书的技能人才、创业者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只需提供身份证、技能证书、收入证明等材料即可办理,贷款利率4.5%,期限最长为3年。
“技能贷”产品由张家港市人社局与张家港农商行合作推出,旨在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促进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其中,技能人才用于日常消费的,贷款额度最高至30万元;用于创业经营的,额度最高至200万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用于扩大经营的,额度最高至500万元。
安徽省启动新兴产业补助“免申即享”
安徽近日启动2023年度省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补助类事项“免申即享”,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在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方面,免申即享补助将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整车、关键零部件、大功率超快充、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的技术创新。对经审核认定的项目,给予承担单位最高20%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 万元。
二是在支持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对经评定的中药产业公共服务项目,按其固定资产投入(不含土地投入)的20%予以补助,最高500万元。支持中药新药研发,2022年1月1日以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或将获得支持,支持标准将按照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费用的20%给予补助,最高500 万元。
三是在人工智能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支持方向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包括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类脑人工智能等前沿关键技术,深度学习、边缘计算、云边端协同等关键技术。项目实施单位须为省内独立法人企业,项目实施单位围绕申报方向已取得至少一项行业领先的研发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或具有较好的产业化潜力。该省将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研发按照不超过项目研发费用的50%予以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500 万元。
经济热点
上海围绕新方向、新模式、新载体、新服务同向发力一季度招引投资数千亿元
上海围绕新方向、新模式、新载体、新服务同向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一季度实现数千亿元量多质高的投资落地。
一是方向新。上海专注于引入“核爆点”项目,紧盯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汽车和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四大新赛道,以及未来能源等五大未来产业,着力引入以底层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要素集聚的产业链项目。
二是模式新。上海摒弃点对点的传统招商模式,转向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朋友圈招商、产学研协同招商等新模式。如产业链招商,基于上海汇聚大量工业软件领域的高级研发人才和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等优势,新迪数字决定落户上海。产学研协同招商,上海充分利用了高校机构、大院大所实力雄厚优势,如交大在临港孵化推进燃料电池极板等项目,上海药物所孵化了VV116等创新药等;上海还极具创意地探索朋友圈招商。上海在2021、2022两年发布两批共20家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名单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10家新伙伴,扩充了科创服务、咨询机构等行业领军力量。
三是载体新。上海用好临港、漕河泾、张江、虹桥等综合性园区,更接续推出特色产业园区,迄今已达53个。这些产业载体既有能级又有空间,真正做到“地等项目”“房等项目”,兑现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的承诺。此外,上海还提前谋划建立上海德国隐形冠军产业园、上海日本精密制造产业园等新园区。
四是理念和服务新。近年来,上海市区两级招商团队努力坚持“三看三不看”,即不看税收看业态,不看盈利看潜力,不看资历看团队。招商铁军们懂政策、懂产业、懂市场,从市级到基层、从线上到线下、从事前到事后,对项目实现全覆盖、全流程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上海更统筹各相关部门合力,完善招商、落地、开工和投产、技改全流程工作闭环机制。
上海5方面20举措深化系统集成推动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
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深化系统集成 推动上海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5方面20条举措打造国际一流的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一是着力加强改革制度系统集成方面,包括加强项目施工许可与规划用地审批衔接、完善综合竣工验收制度、持续推进区域评估、深化“用地清单制”改革、强化验收、登记和租赁联动机制、提升“多测合一”改革成效6措施。依托“一网通办”在社会投资项目中推行一站式办理施工许可。在交通枢纽、水务、绿化工程中探索推行综合竣工验收。在落实交通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雷击风险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评估评审事项基础上,研究扩大区域评估的事项范围。完善综合竣工验收与不动产登记的数据交互,开展房屋租赁合同登记。研究推进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线性工程“多测合一”技术规程和相关试点工作。加强测绘成果共享互认。
二是着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便利度方面,包括加快项目开工、竣工效率、全面落实资源性指标统筹平衡、优化完善“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降低市政公用接入成本、推动占掘路审批改革5措施。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批复后可单独办理桩基施工许可,将“分期竣工验收”实施范围扩大至工业、研发、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立各资源性指标统筹补偿平衡机制,年内探索建立资源性指标储备库。大力推进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接入,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主动服务。将“一般市政管线接入项目”占掘路并联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逐步将“一般市政管线接入项目”全部纳入“一般项目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
三是着力提升工程建设领域政务服务质量方面,包括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数字化赋能、推动区级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建设、提升中介服务管理透明度3措施。工程建设项目涉及90个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审批系统。以深化区(管委会)级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运作为载体,加快推进更多事项“审批不出中心”。
四是着力提升工程建设领域监管质量和水平方面,包括创新工程建设领域监管方式、分类完善项目审批监管流程、优化工程招投标监管服务3措施。探索试点跨部门综合监管、在线远程监管、移动监管、智能预警预防,建立简洁高效的工程建设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探索加快涉及国家审批审查事项的办理流程,形成国家审批审查事项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优化完善电子招投标,实现评标专家电子签名,试点并逐步推广远程分散评标及现场分散评标。
五是着力提升建筑业发展能级方面,包括深入推进建筑师负责制、推动绿色建筑、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支持重点区域深化改革3措施。鼓励推行注册建筑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编制并出台《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大力推进建筑师负责制在浦东新区地方立法工作。探索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互通互联。在长三角区域内推进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互认工作。
产业动向
上海推出新一轮24条招商引资政策
上海在4月6日召开的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发布了新一轮投资促进政策,新政共三部分、24条措施,围绕招商奖励、模式和空间,推出招商引资政策新工具。
24条新政共三部分:一是围绕招商奖励、模式和空间,推出招商引资政策新工具。对引进总部项目购租房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对重大招商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对引进的贷款、融资租赁增资扩产项目,对银行贷款项目给予每年补贴贷款利息的50%,设备融资租赁项目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支持。
二是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四个新赛道”,强化重点产业招商新能力。在三大先导产业方面,对于引进的优质项目,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支持。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将聚焦关键环节招商;生物医药领域将吸引优质企业在沪设立各类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人工智能领域将加快招引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项目,加快优质项目落地。在智能终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及元宇宙四个新赛道方面,引进一批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等项目;加快引进和培育绿色低碳企业,加快招引高能级数字产业集群项目。推出“三大先导产业”载体空间800万平方米。
三是围绕强化市级招商统筹,完善项目服务保障,构建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整合运用总规模1000亿元的系列产业投资资金,推动银行、基金、证券等协助招商,畅通产业融资渠道,实现以投资招项目。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群优势,把握好“先进技术+上海生产+世界市场”的合作机遇,吸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现科技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长三角省市启动新一轮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6方面重点任务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文旅部门4月13日共同签署《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3浦江宣言》,全面启动新一轮长三角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
一是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能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高地、世界级高品质文化和旅游目的地、高标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和高水平文旅开放双循环战略链接。
二是持续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
三是联手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与长江流域城市深度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与乡村振兴、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产业合作交流和发布推广平台。支持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合作。
四是继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加强长三角地区重大文旅节庆活动资源整合。加强客源市场互动、游客互送。常态化推出“乐游长三角”旅游专列。构建惠民利民、品质保证、服务便捷的“乐游长三角”服务网络。
五是强化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领域联动效应。在基础研究、展览展示、教育宣传、文创开发、文物市场、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合作交流创新实践。在科技考古、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文物修缮等领域,推动联合技术攻关。联合举办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和巡展。
六是联合开展中国长三角旅游和第19届亚运会主题推广。联手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开展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机制。联合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将优秀文化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推向海外市场。
上海明确从四方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
4月10日举行的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从三方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
一是要把握和引领发展趋势,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布局,以技术整体性提升工作整体性,强化重点应用和关键场景牵引。根据不同领域数字化转型特点需要,科学制定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数字化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推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深入发展,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要强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夯实城市数字底座,统筹推进网络、算力、感知、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加快构建一张基准统一的“时空底图”、打造一个边界一致的“数字网格”、编制一个标识统一的“城市码”。畅通数据流动循环,加快公共数据等上云上链,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法规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溯性和系统的敏捷性、可拓展性。
三是要强化技术创新与场景开放双轮驱动。更加精准把握数字技术的前沿动态、趋势方向和发展重点,把技术逻辑和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底层技术、安全技术突破。坚持聚焦重点、贴近需要推进应用场景开发,深化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四是要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相互促进。梳理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形成面向市场的机会清单,集聚和推动一批掌握数字关键技术、占据数字经济前沿的优秀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加速数字技术产业化进程,用好数据交易所、国际数据港等平台。加强数字规则建构和制度供给,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补齐城市数字化转型短板。
安徽优化环境、压缩环节、加强招引促医药产业发展
4月10日,安徽省药监局推出关于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提升工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举措,助力该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为药企优环境。持续开展“药企政策我来答”“药械创新我来帮”等活动,打造药监窗口“帮办服务”品牌;启动“百名专家助药企”活动,持续开展“百人访千企、纾困解难题”主题活动,积极帮扶药企解决问题。
二是压缩注册检验环节。将药品注册检验(含方法学复核)的检验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55个工作日,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不超过80个工作日;12月31日前,将药品再注册费、医疗器械产品变更注册费按现行收费标准80%收取,医疗器械产品延续注册费按现行收费标准50%收取。
三是加强“双招双引”。在优化审批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引育生物医药、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企业;加快推动该省现有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打响“十大皖药”品牌。
政策举措
上海六方面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
4月11日,上海市卫健委表示,该市将从六个方面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
一是落实重点人群应签尽签,结合老年人健康管理、长护险评估、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持续做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红、黄、绿”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巩固提升老年人签约覆盖面;二是推进签约服务与社区医养结合融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属地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基础上,优化家庭医生团队与养老机构对接联系机制,实现签约服务在养老机构全覆盖面;三是推进功能社区签约覆盖,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各区以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校园等功能社区为签约对象,分层分类提供针对性健康服务,稳步扩大在职人群、在校学生签约覆盖面;四是促进以家庭为单元签约,协同街镇、居(村)委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等资源,以现有签约居民为基础,支持家庭医生与居民以家庭为单元签订服务协议,促进形成签约服务家庭联动效应,推进全人群签约覆盖。五是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如整合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体检等服务,按年度为签约居民开展健康评估和反馈,实施针对性健康指导与干预。六是完善市级“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功能,鼓励各区基于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随访、健康管理、报告查询等服务。
江苏出台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运行规范
近日,江苏省政务办出台《江苏省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运行工作规范(试行)》,保障窗口兜好底、办妥事。
规范明确,一是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原则上应在醒目位置单独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便民服务中心(站)可依托咨询导引服务台设置此窗口,或将此功能融入综合服务窗口。各政务服务机构选派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同志,作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有条件的可安排专人负责。
二是涉法、涉诉、信访及企业群众之间的纠纷等不属于政务服务范畴的事项不予受理,由工作人员做好解释疏导并告知救济途径。属于受理范围的,工作人员立即受理登记,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处置。相关事项责任不明确、情形较复杂或涉及跨部门业务的,政务服务机构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结时限。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较为复杂、协调难度较大的,由政务服务机构牵头协调,原则上应在15个工作日内形成办理意见并向服务对象反馈;若在期限内无法办结的,应在到期日之前与服务对象主动沟通,说明理由和办结期限。对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能办理的事项,工作人员做好解释疏导,取得企业群众理解。
三是政务服务机构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受理、交办、办理结果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改进优化政务服务,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
江苏提出23条举措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在项目支持、领域拓展、环境打造等方面提出7大类23条针对性举措,进一步强化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支持。
一是在项目支持方面,在风险可控、权责明晰的前提下,鼓励多家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大体量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解决“不能投”的问题,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破除招投标领域壁垒,明确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不得违规设置或变相设置各类门槛。
二是在环境打造方面,要持续优化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常态化清理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内容的政策措施,强化反垄断监管,并持续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三是领域拓展方面,切实帮助民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阶段新机遇,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集聚融合、创新发展。同时,鼓励中央和省属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通过首购、订购等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安徽多措并举实施外贸出口倍增行动
近日从安徽“深化三产‘锻长补短’ 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将多措并举实施好外贸出口倍增行动,力争今年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达150家。
一是继续推进出海抢订单。今年,“出海行动”将继续加力推进,结合已发布的境内外国际知名展会目录,分级组织156场线下境外展、50场境内国际展和100场线上线下贸促活动。在展会招商上,将重点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消博会等境内国际展会,确保参展企业数较去年明显提升,结合展会举办订单项目签约、新品首发首展等经贸活动,助力企业提升参展实效。
二是持续赋能外贸企业。指导做好外向型大项目和外贸龙头企业平台引育,推动建设运营安徽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产贸资源整合互通,争创和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值得关注的是,将专门开展全省外贸企业培训孵化,力争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达15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1000家。
三是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加强6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六体系两平台”建设,力争在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中争先进位;支持铜陵等有条件的地区争创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展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认定和评估,组织全省跨境电商系列培训等活动,孵化培育跨境电商企业超1000家,力争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徐滋跃介绍。
四是促进物流业发展。该省将深化与“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合作,新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公共海外仓、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建设使用海外仓达到350个。
经验交流
上海出台城市更新行动方案 重点开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
近期,上海出台《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重点开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
一是综合区域整体焕新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强化分类引导,加强全要素统筹协调。到2025年,重点开展10个以上综合性区域更新项目,重点推进“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外滩“第二立面”、衡复历史风貌区、北外滩、吴淞创新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区域更新。
二是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
三是公共空间设施优化行动。优化功能品质,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系统提高城市应对风险能力。到2025年,中心城各街镇以及主城片区、新城、核心镇、中心镇的居住地区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一般镇及乡村地区开展试点。全市率先建成5个以上“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性街镇。启动推进实施基础教育“高品质”校园建设项目,各区初高中学段均能新建1到2个“高品质”校园。完成10个以上公共空间优化项目,改建或新建180座左右口袋公园,建成150个以上“美丽街区”,创建50个“公园城市示范点”,建成5个慢行交通示范区。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480公里,完成燃气老化管道改造600公里,实施老旧供水管道改造约1000公里,实施排水主管检测约4700公里、修复或改造约600公里,实施配电网升级改造项目423个。城市建成区40%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400万平方米。完成100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120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若干绿色生态城区(更新城区)建设。
四是历史风貌魅力重塑行动。加强保护传承,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将历史风貌保护与人民城市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合理引导空间载体活化利用。到2025年,完成3个以上历史风貌保护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项目,推进3个以上历史古镇保护修缮和更新利用示范项目,打造15个以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五是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到2025年,推进3个以上重点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盘活产业用地3万亩。
六是商业商务活力再造行动。到2025年,推动3个以上市、区级传统商圈改造升级,打造6个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100个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成5个以上商务楼宇改造升级或转化利用项目。
上海采取更好软管、加装报警器、延伸服务三措施应对燃气泄漏事故
从4月11日的“2023民生访谈”节目中获悉,上海将采取三方面措施应对燃气泄漏事故。一是更换燃具专用金属连接软管。该市计划用两年时间,为全市所有使用橡胶连接软管的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专用金属连接软管,今年计划完成50万户,9月底基本完成,用户无需承担额外费用。
二是加装燃气报警器。该市今年计划由政府出资免费为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不少于10万台。通过尖锐、急促、高分贝的报警声引起老人的注意,提升老人居家安全水平。这项工作计划在9月底基本完成。
三是延伸服务。更换软管的时候,延伸一次安检,到居民家中排查隐患。除了煤气灶,还要排查其他使用燃气的设备,比如热水器等。此外,除了看居民的家,还要延伸排查到楼道和居民楼周围,全部检测一遍。
上海全国首个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管理地方标准
日前,上海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应用规范》(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管理的地方标准,将智慧城市的数据治理工作再推一步。
《规范》对人脸识别应用的常见公共场所,按照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进行两级划分。应用场景分为社会管理、行业应用、其他三类。社会管理包括公共安全、司法、政务、公共服务、交通以及其他具有社会管理属性的领域,主要应用方向涉及社会治理管理的人脸应用场景;行业应用主要包括金融、医疗、教育、建筑、房地产、商业、娱乐以及其他行业,主要应用涉及利用人脸识别系统辅助本行业业务的应用场景;其他则包括社区和园区。主要应用涉及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人员管理、安全防范等目的的应用场景。
对人脸识别技术实施基于场景的分级分类管理具有四方面好处:一是实现精准化应用。将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进行分级,根据不同场景的安全等级,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和实用性,同时降低误判率和漏判率;二是更到位地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根据不同场景对人脸识别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后,有助于及时删除不需要进行实时监控或不必要保存的数据,并提高安全性和管理效率;三是促进技术创新。通过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差别化研究和开发,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和特点,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提高技术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促进行业发展;四是有助于引导不同行业和企业依据各自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进而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
江苏四方面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 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检查”
近日,从江苏省2023年度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会议获悉,2023年,该省将重点突出精准、规范、智慧等方式,持续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
一是科学组织年度监督检查,为全面压减检查频次,解决“重复检查”“执法扰民”问题,大幅降低部门单独检查比例,同时,统一组织抽取各项年度检查任务,最大程度减少涉企重复检查。二是全面实行信用分类监管,2023年,将各项年度检查任务全量通过信用风险分类比对,开展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实现对企业“无事不扰”。三是严格落实照单监管要求,制定全省双随机监管事项清单,将省、市、县3800余个部门4.5万个双随机检查事项精减归并为617个,其中联合检查事项274个,统一纳入平台动态管理,推动各地各部门严格照单监管,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四是不断加强检查结果运用,各项年度检查任务于11月30日前全部完成,检查结果将自动推送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域外动态
山东启动实施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25511”行动
山东省工信厅近日发布《山东省“十链万企”标志性产业链融链固链2023年行动方案》,今年该省将启动实施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25511”行动,全年开展省级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20场以上,组织省外对接活动5场以上,举办市级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50场以上,促成企业间达成合作意向1000项以上,覆盖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
一是该省将梳理形成“三张”融链固链对接清单。调度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领航型企业以及“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产业链骨干企业在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运维、售后保障等方面的配套需求,梳理形成分链条分企业需求清单,引导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采购需求;征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在市场开拓、技术合作、融资需求、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合作意向,梳理形成分事项的意向清单,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深化拓展供应链合作关系;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细分领域,深入梳理山东企业在整机设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摸排形成断链断供风险清单,精准研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形势。
二是将健全省、市、县三级标志性产业链融链固链活动组织体系,加强对标志性产业链、重点产业链服务举措的宣传推广,并评选发布产业链优质企业百强榜和服务机构(平台)优强榜。该省将择优选取10个左右在协同创新、数字赋能、品牌建设、管理咨询、项目招引、投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促进机构,每个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山东多措并举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4月6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该省将多措并举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一是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配备更新公务用车,除特殊工作要求外,全部配备新能源汽车。二是对部门(单位)符合更新条件或缺编的公务用车,确需配备更新公务用车的,也可通过租赁方式配备更新新能源汽车。三是对部门(单位)现有公务用车确实无法保障必要公务出行的,可按照“从严审批、严格标准,厉行节约、优先租赁新能源汽车”的原则,公开择优确定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企业,通过“分期租赁”“一事一租”“分时租赁”等方式租赁使用新能源汽车。
广东印发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智能家电标准化发展
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广东省推动智能家电标准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新增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00项以上,团体标准、企业标准1500项以上,智能家电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100项以上,“湾区标准”30项以上,引进和运营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5家以上,培训国际标准化人才不少于300人。新创建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个以上。
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23条具体举措。一是健全先进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智能家电”行动,加快制定智能家电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应用力度。面向全球技术创新前沿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广东企业加强先导性标准孵化。支持智能家电链主企业牵头,整合行业及上下游企业,开展从单品智能到设备互联再到场景互通的基础标准研究和标准应用示范。实施智能家电团体标准培优计划。二是推动标准有效实施。探索智能家电质量分级工作,制定符合广东实际质量分级标准。探索建立广东质量分级采信监管机制。加强检验检测标准化能力建设,推动在智能家电领域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三是深化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成立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工作小组,对接智能家电战略性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创新主体。开展智能家电及本省优势产业标准必要专利(SEP)基础数据库建设,探索制定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谈判指南等文件,动态跟踪国际国内最新信息。探索开展智能家电领域专利与标准融合创新试点,探索“专利导航一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研发一专利标准化一质量基础设施(NQI)服务一标准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探索将自主专利技术通过标准化途径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机制和路径。四是标准引领智能家电行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一批智能家电重点行业领域能耗限额,完善重点用能产品能效分级标准,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完善智能家电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效比核算、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领域内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及碳效比测评标准研制等。试点分类建立绿色公共机构建设及评价标准。五是提升广东标准国际化水平。重点对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体系,推动国际标准国内转化应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智能家电产品及核心部件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广东数字政府2.0建设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4月11日,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印发《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若干措施》,《措施》围绕数字政府大平台、大服务、大治理等7方面,提出25条服务举措。
一是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方面,《措施》围绕“粤系列”平台、优化商事主体登记、加强“粤财扶助”建设、快速响应涉农市场主体诉求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包括:依托粤商通平台搭建广东省招商引资对接平台;在“粤系列”平台上线“一县一品”等县域“土特产”专栏;推动基层商事主体登记不出镇;推动“粤财扶助”政策兑现到镇村,推动全省财政补贴业务实现“统一入口”;完善“粤省心”12345热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相关政策知识库,构建“接诉即办”诉求响应机制等。
二是推动城乡政务服务均等普惠方面,广东将启动“县镇扩权赋能”工作,依托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下放更多基层高频服务事项,推动更多基层政务服务实现“就近办、一次办”;优化调整“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投放布局,加快在镇(街)、村(居)、社区、园区的部署,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上线等。
三是提升县域治理数字化水平方面,《措施》提出,建设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相关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强县域宏观经济、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县域经济数据的汇聚和治理;打造“一网统管”助县帮镇扶村样板。
此外,《措施》还指出,要建立面向农业农村场景的数据服务模式;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全面汇聚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药生产许可证等农业农村领域常用电子证照,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并加强基层数字化人才培养,组建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产业矩阵,推动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建设。
深圳市从三个方面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日前,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从三个方面提出了15项工作任务。一是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制度体系方面,梳理修订妨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有利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内外贸监管机制,促进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兼顾包容审慎、通关便利;构筑坚实可靠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快标准的制定、提升、衔接,支持与标准化有关的活动、团体、服务;发展“三同”产品,为其提供便利措施及加强宣传推广。二是在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完善助力企业“走出去”相关服务;培育市场采购贸易、“保税+”、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发展数字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数字化经济,提升制造业、贸易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程度;支持领军企业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大力培育消费品、工业品等产品和区域品牌;海陆空全面畅通国际物流网络;鼓励信贷、信保、担保创新,满足企业金融需求;从校内培育、校企联动、大力引进等角度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输入人才。三是在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平台支撑方面,利用前海、河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优势,开展创新试验;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出口转内销、国际贸易中心、国内外展会等角度促进内外贸融合;推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拓展园区相关对外经贸合作服务。
厦门40项措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近日,《厦门市2023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与优化港口通关环境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方案五个方面明确40项具体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港口通关环境,全面提升厦门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在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方面,厦门将持续推广“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应用,提升出口拼箱业务通关便利;加大对AEO认证企业服务力度,优化原产地管理,简化保税研发进口货物办理手续,提升综合保税区监管便利。同时,着力推动建立厦门空港货运全天候通关机制,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
二是在提升港航服务质效方面,将促进前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开展中欧班列业务,完善多式联运“一单制”全链条服务环节,提升港口驳运支线服务便利,提升国际集装箱中转、口岸冷链物流、对台海运快件物流通道的服务能力,优化完善跨境电商出口货物监管模式,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三是推进口岸数字化转型方面,加快打造厦门数字口岸平台,推进港口物流环节单证无纸化作业,推进船舶船员证书电子化,提升口岸人员通关信息化服务。此外,还将强化港航信息协同管理与运营效能,加强危险货物安全信息化风险管理,推进船舶作业数字化服务等。
四是加快港口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方面,将深化智慧港口建设,扩大码头智慧化规模与智能化改造覆盖面,鼓励企业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化改造,提高码头岸电使用率,提升新能源动力电池物流服务能力,建成厦门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等。
五是构建稳定透明口岸环境方面,降低口岸物流作业成本以及船舶转籍登记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增强口岸收费透明度,持续加强进出口环节收费价格监督检查,完善政企沟通协调机制等。
进入测试
进入投票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