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5)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5) 2023-02-17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5期   总299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2月17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上海发布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方案 从六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3

江苏在国内率先开展数字经济人才职称评价. 5

江苏省立法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 6

经济热点

浦东新区发布十条举措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6

江苏启动2023“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 8

江苏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品牌“苏易融”. 8

产业动向

上海将从四方面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 9

上海发布“邮轮20条”支持外高桥地区全面构建世界级邮轮产业集聚区  10

上海实施五大重点任务全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11

政策举措

上海明确新建公共停车场的充电功能停车位占比:内环内不少于15% 12

上海全国率先明确校园食品安全三级管理组织体系. 13

上海出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六大任务. 14

江苏发布“苏文旅15条”促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 16

安徽出台10项具体举措助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稳增长促发展强信心. 17

经验交流

上海成立高校继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  19

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今年增设30个专业. 20

江苏南京全国率先试点数字“克隆”排水达标区. 21

安徽首次试行高技能人才“统考周”制度. 22

域外动态

山东出台27条环保举措服务一季度“开门红”. 22

广东启动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 提出16条具体举措. 24

广东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广东路径”. 25

广东推出多项用地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 26

广东出台27条措施,助力数字政府建设赋能实体经济. 27

广州出台“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38条”. 29

重庆出台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 32

 

 

 

科创聚焦

上海发布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方案 从六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近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结合上海市重点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计划重组和新建一批市重,另组建若干市区共建市重,成为该市高水平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覆盖各领域主要方向,集聚两院院士和科研团队、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承担该市战略任务能力、支撑企业创新和产业高地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态势、科研基础条件和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主要从六个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1、强化实验室功能定位。围绕上海市重大需求,准确定位市重研究类型,形成主攻方向,做本领域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科技“特长生”。基础研究类、应用基础研究类市重侧重于提出本领域新原理、新方法,提升学术影响力,开展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类市重侧重于推动本领域技术更新和自主发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实现;市区共建类市重侧重于推动科技赋能“3+6”产业、“五大新城”建设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强化重大科研任务引领。以在沪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和重要科研任务为统领,逐步支持市重融入该市科研任务攻关体系。鼓励开展与在沪战略科技力量的科研合作,对有条件承接、高质量完成上述任务的科研单位申报市重予以优先支持。

3、强化高水平人才引育。鼓励市重聘请具有领导能力、德才兼备的科学家或本领域高水平的带头人担任主任,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优化人员职称职务晋升机制,对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类聘用和管理,制定以创新成果质量和贡献、重大攻关任务完成情况等为依据的评价标准。强化优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制订针对优秀人才的连续支持计划。

4、强化条件保障和多元投入。支持市重建设良好科研实验条件。鼓励开展多元化投入试点,积极吸纳企业、基金、社会捐赠、“拨投结合”等社会经费投入,同时加大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向科研团队、技术骨干等的分配力度。

5、强化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赋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市重。引导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市重建立“创新群”,开展“全过程创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6、强化创新文化营造。引导市重科研人员树立长期奋斗的价值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推动建立容错机制。

江苏在国内率先开展数字经济人才职称评价

江苏正在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在国内率先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经济工程职称评价制度体系,在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数字经济工程专业。专业职称首批设置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10个子专业。

该省对10个具体专业分别制定具体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每个子专业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称层级,最高到正高级。对每个子专业又分别结合各自特点设置了一些有区分度的评价指标。

目前10个子专业的职称评价渠道已经明确。其中,省数字经济(电子信息)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省工信厅,省数字经济(网络安全)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省委网信办,省数字经济(通信)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省通信管理局,省数字经济(智能交通)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省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省机械行业协会。授权南京市率先试点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3个新兴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授权苏州市率先试点开展集成电路、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3个新兴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各设区市也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按规定程序组建相关专业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江苏省立法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

新修订的《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章“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是此次修订新增章节,将为江苏进一步加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服务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条例》相关要求提出建立利用财政性资金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制度,建立共享服务平台;要求有关单位将利用财政性资金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纳入共享服务平台,并履行共享义务;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联合评议工作协调机制和共享考核评价制度,对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展联合评议,对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成效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共5条。

经济热点

浦东新区发布十条举措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月14日,浦东新区联合人行上海总部、上海海关、上海海事局发布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条举措。

十条举措从集聚高能级航运主体、促进高端国际化航运人才集聚、支持离岸航运服务发展、吸引航运重大项目落地、加速发展智能航运、提供优质税务服务、升级航运业跨境金融服务、优化提升海事便利服务、持续提升海关便利化服务水平、加强航运改革创新等10个领域着手,全面带动航运服务产业能级提升和跨越,加强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如在促进高端航运人才集聚方面,对领军型和紧缺型航运人才给予专项扶持及落户、出入境便利、安居、教育和医疗保障服务,建立高端航运人才培训、展示、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在升级航运业跨境金融服务方面,鼓励商业银行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为航运业提供结算、汇兑、融资、资金池等跨境金融服务。在提升海关便利化服务水平方面,措施提出,对航运企业承运进出境货物、供退船舶零部件、保税燃料等物料实施通关便利化服务。

同时,浦东新区航运办联合第一批9家国内外知名航运机构共同发起“浦东航运高质量发展合伙人计划”,旨在通过发挥航运机构的功能和资源叠加效应,更有效地链接全球,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该计划具体包括七项任务、三大方向,赋能浦东新区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以推进航运金融制度开放创新、提升航运法律仲裁服务能级、推进航运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建设来提升高端服务能级;以全方位集聚高端航运人才、拓展浦东航运全球推介来集聚航运要素资源;以共建国际航运活动品牌、积极参与国际航运治理来打造全球航运风向标。

江苏启动2023“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

2月15日从江苏省贸促会获悉,2023“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已正式启动。

“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是该省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江苏企业和国际间贸易往来的重要举措。今年“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参展的方式,该省贸促会面向全省贸促系统发布27个重点支持境外展会和20个推荐境外展会名录,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加贴近该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市场。引导企业深耕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聚焦以阿联酋、沙特为重点的中东市场,以哈萨克斯坦为重点的中亚市场,以泰国、印尼为重点的RCEP成员国和东盟市场,以及以南非、埃及为重点的非洲市场,助力外贸提质增效。

江苏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品牌“苏易融”

江苏银保监局日前创设推出普惠金融服务品牌“苏易融”,集惠企政策解读、产品汇编展示、融资需求申请、银企精准对接、综合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搭建专业便捷的银企对接桥梁,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作为该品牌下的首个产品,江苏银保监局联合该省市场监管局、省银行业协会、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发布了“江苏银行业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便捷通”。广大个体工商户可以通过“江苏银行业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便捷通”二维码、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网站、市场监管部门服务窗口、银行服务网点等渠道了解银行贷款产品、申贷标准、授信额度、放款时效等内容,有助于快速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信贷产品。

产业动向

上海将从四方面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

从2月16日召开的全球工赋年会启动推进会上获悉,上海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

一是聚焦“工赋链主”梯度培育,提升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助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行业标杆示范。二是抓好“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加快园区从土地开发向深层次能级提升转型,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数字孪生”、“工业元宇宙”等数字化特色转型新模式。三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强化数字化转型技术供给,突破关键行业关键环节核心软件,加强平台与平台、平台与专业服务商之间的能力互补和互联互通。四是优化生态服务,夯实全方位数字化支撑,逐步开展面向链主上下游、特定产业领域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工作,培育一批专业咨询服务商为企业“搭脉问诊”。

上海发布“邮轮20条”支持外高桥地区全面构建世界级邮轮产业集聚区

2月15日,上海发布《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规划》(简称邮轮20条),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级邮轮制造总装基地、服务全国并辐射亚洲的亚太邮轮物供基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邮轮产业集聚区基本框架;到2035年,形成产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领先、消费资源汇聚的世界级邮轮产业集聚区。

“邮轮20条”分四个方面共20条。一是在加快邮轮产业市场主体集聚方面,将支持邮轮研发、设计、航运、总部企业落户;鼓励建设邮轮孵化机构。其中对首次认定、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邮轮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按上一年度研发费加计扣除额的10%,给予25万元至500万元一次性资助。二是在推动邮轮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将给予邮轮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项目支持;给予邮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布局;给予邮轮小微企业创新支持;给予邮轮创新型企业奖励;满足一定条件的,给予邮轮企业设备补贴,给予邮轮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等。三是在推动邮轮产业链价值链提升方面:将鼓励邮轮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建设邮轮智能工厂;支持邮轮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市、区重点邮轮技术改造项目,项目验收完成后,按经核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奖励。四是在优化邮轮产业营商环境方面:支持邮轮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优化邮轮产业用地供给;给予邮轮产业人才贡献奖励;参照本市专门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落户;支持跨境职业资格互认。其中,用人单位引进的,在沪工作稳定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航运专门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办该市常住户口。

上海实施五大重点任务全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日前,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推动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提升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四大工艺分别为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上海市将加快提质增效,注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推广,增强产业链上游部件与加工解决方案的本地供给能力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两高一低”项目产能,加快推动企业入园、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和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

一是高端装备锻铸行动,推动产品装备向高端化、专业化升级,重点增强汽车、电子信息、能源动力、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部件供给能力。二是先进工艺提升行动,推动加工工艺向高效化、精细化升级。三是智能制造转型行动,推动生产流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技术改造、机器换人、设备换芯普及进度,促进柔性加工、模拟仿真、数字孪生、远程运维、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具有四大工艺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示范场景、车间、工厂,加快企业上云用平台。四是绿色发展示范行动,推动制造管理向绿色化、低碳化升级,坚持绿色理念、打造绿色工厂,促进节能减排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普及,建设高效生产能力与低碳排放工艺。五是园区配套保障行动,推动产业布局向协同化、集约化升级。

政策举措

上海明确新建公共停车场的充电功能停车位占比:内环内不少于15%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道路运输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印发《上海市公共停车场(库)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自4月1日起,新(改、扩)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当按照“一类地区具备充电功能的停车位不少于总停车位15%、二类地区具备充电功能的停车位不少于总停车位12%、三类地区具备充电功能的停车位不少于总停车位10%”的标准配建充电设施。一类地区包括:内环以内地区,市级副中心(包括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地区),五个新城,世博地区及新能源重点发展地区(包括嘉定国际汽车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二类地区包括:除一类地区以外的内外环间、郊区新城、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三类地区包括:除上述两类地区外的其他区域。

上海全国率先明确校园食品安全三级管理组织体系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委员会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本市学校食堂贯彻落实<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在原有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基础上,在全国省市层面,率先明确三级管理组织体系。

一是该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托机构)食堂依法配备与用餐规模、食品类别、风险等级、管理水平、安全状况等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形成校长(园长)、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 

二是所有学校食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并由学校分管食品安全的校领导(园长)担任。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学校食品安全领导分工文件中明确食品安全总监,也可通过会议或聘书等方式另行明确。同时,学校食堂应配备1名以上食品安全员,食品安全员应当由学校负责食品安全工作人员担任;对于食堂承包经营或者被委托经营的,除学校配备1名食品安全员外,承包单位或者被委托单位还应配备1名食品安全员,形成“双食品安全员”制度。

三是各区市场监管局将食品安全知识考评和监督检查有机结合,在对学校食堂监督检查时,随机抽查考核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抽查考核结果当场反馈学校负责人。对抽查考核不合格,不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要督促学校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对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规定配备、培训、考核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或者未按责任制要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的学校食堂,依法处置。

上海出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六大任务

上海市政府日前发布《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该市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完成该市高关注、高产(用)量、高环境检出率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方案确定六大任务。一是落实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建立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新污染物治理的管理机制。建立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强化新污染物治理技术支撑。严格落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关法规标准制度。二是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建立新污染物环境信息调查数据库。开展环境与健康危害测试和风险筛查,建立健全评估数据库。细化制定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制定实施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研究性监测。三是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强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推动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对重要消费品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进行标识或提示。加强典型园区新污染物源头监管,探索推进上海化工区新污染物治理监管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动消防行业淘汰含PFOS类泡沫产品。四是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推动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纳入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规范抗生素类药品使用管理。强化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农药登记管理和农药风险监测预警。五是深化末端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生产、加工使用或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所列化学物质的企事业单位应纳入重点排污单位。持续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市自来水厂深度处理率达到90%。深化水产养殖业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加强制药行业新污染物排放治理。加强微塑料污染治理,开展海洋塑料垃圾监测调查,探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工作。六是加强能力建设,夯实新污染物治理基础。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持续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攻关,加强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研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打造新污染物环境监测平台,建设新污染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江苏发布“苏文旅15条”促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

2月10日,江苏省文旅厅联合该省财政厅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全省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具体政策举措》(以下简称“苏文旅15条”),主要内容共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财税金融对文旅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安排1.16亿元文化和旅游发展资金,支持消费提振、产业融合、数字赋能等项目;下调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利率1个百分点,全年新投放项目比例不低于30%;推出“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加大“乡旅E贷”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力度等。

二是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今年计划推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15个,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各10个,乡村旅游新业态创新示范项目100个,非遗工坊30个,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30个,新型文旅消费项目3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30个以及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和培育项目。结合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推出10条“看百戏、游江苏”精品线路;遴选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

三是加强对文旅消费引导和促进。举办持续到年底的2023“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省市联动举办第十四届乡村旅游节、“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非遗购物节、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等文旅场所适当延长开放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和文旅消费券,打造3-5个数字人民币文旅应用集聚区。试点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赴有关国家出境旅游业务,推出10条入境游精品线路。

四是优化文旅市场消费服务环境。改造文旅场所移动支付环境,认定30个省级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优化涉企服务。跟进文旅市场质量和安全监管,推行柔性精准执法,出台《江苏省文化市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清单》等。

安徽出台10项具体举措助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稳增长促发展强信心

近日,安徽出台《金融助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稳增长促发展强信心若干措施》,提出十项措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质效。

一是畅通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完善“管行业管融资”工作体系,成立“省直部门+商业银行”的“1+1”专项金融服务团队。建立民营制造业、中小微服务业企业融资“白名单”,力争“白名单”授信企业数占比达80%,2023年,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服务线上融资3000亿元以上。二是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优惠资金支持。三是强化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制度保障对盲目“一刀切”抽贷、断贷、压贷行为,坚决纠正并严肃问责。四是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进一步提高新发放企业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力争全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高于上年,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累放金额同比增长20%。五是提升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推广“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中期流贷服务新模式,力争2023年中小微企业中期流贷余额增长30%。六是降低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银行机构合理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严肃治理各类乱收费行为。七是促进产业链上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推动省属企业与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供应链专区”对接。八是发挥担保保险增信保障作用。提升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2023年,新增新型政银担业务放款1200亿元以上,平均担保费率低于1%。加快科技保险、重点领域责任保险等业务发展,满足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多层次保险需求。九是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升级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行动,加快“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进程。提升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塔基功能,发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十是优化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开展“贷动小微 普惠暖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劳动竞赛、“贷动小生意 服务大民生”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活动。进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币惠企便民专项行动”。

经验交流

上海成立高校继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

2月14日,上海依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组建并设立上海市高校继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推进落实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该中心将加快推进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试点推广,充分结合学校优势加强双元制继续教育中课程改造、企业导师培养等方面的规划落实,协助打造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特色品牌。按规划,2025年,上海特色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模式基本形成。该模式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有机结合的“双空间”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双途径”为支撑,以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组成“双师资”为特色,以技能评价证书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学习成果。

今年,该中心将开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范和评估,启动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和双元制“平台+基地”调研。

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今年增设30个专业

日前,上海市教委宣布,为进一步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工作,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经学校申报、专家评议及市教委核定,同意2023年增设上海市环境学校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等30个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专业。学生学籍管理和收费标准按相应规定执行,前3年按中职校有关规定管理,高职阶段按高职院校有关规定管理。

此外,2023年上海还增设6个中职—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专业,从今年起开始招生。上海从2014年首次尝试中本贯通专业试点、招生120人,经过10年探索,中本贯通专业目前已扩展至65个。

江苏南京全国率先试点数字“克隆”排水达标区

南京“城市排水达标区数字孪生”首个试点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届时将为城市排水综合调度、内涝预警、应急指挥等提供数据分析基础,为城市运行和排水监管调度提供有效支持。该市试点建设的“城市排水达标区数字孪生平台”,未来可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大功能。一是源头管理。可智能分析排水户是否存在偷排、混接及超标排放情况,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整改是否彻底、私拉乱接是否存在、后期运行维护是否到位,将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并推送给相关责任单位;二是实时监控。通过三维建模,将城市雨水、污水管道、泵站、水闸、河道等设施运行态势以孪生场态时序化模拟形式展现,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辅助判断雨污水系统的运行情况;三是内涝分析。能够进行日常降雨过程推演和降雨水位预测,“预演”调度决策方案,提升城市内涝“预报、预警”能力,提升现实“预案”能力;四是安全分析。可基于时空数字底座进行井盖位移、倾斜、漫溢等状态的可视化预警,监测排水管道有毒气体浓度、含量等。

安徽首次试行高技能人才“统考周”制度

近日,安徽省人社厅部署开展2023年全省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年度评价计划发布工作,首次在全省范围内试行高技能人才“统考周”制度,着力推动培育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样板和示范,服务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

 “统考周”是在评价机构开展日常评价基础上,遵循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考务管理的原则,集中于每年5月和9月的第1周或第3周开展高级工及以上等级评价。劳动者可通过安徽省技能人才评价信息服务平台查询评价机构、计划公告、职业标准等信息,快捷知晓“何时评”“在哪评”“评什么”。

“统考周”制度的试行,将有利于劳动者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设计培训评价规划,方便就近及时参评,也有助于评价机构更好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各项要求,提升技能证书含金量、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

域外动态

山东出台27条环保举措服务一季度“开门红”

日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全力服务一季度“开门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6方面27条具体措施,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围绕今年省市县三级谋划的15000个重点项目,列出环评服务清单和管理台账,提供精准“一对一”服务。二是加强环评服务和环境要素保障。环评方面,该省将积极研究推进环评审批试行承诺制。持续对同类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同一园区内同类型小微企业项目实行环评“打捆审批”。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要素保障方面,该省将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建立重点减排工程清单并动态更新,指导各市统筹污染物指标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保障。三是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拉动环保有效投资。该将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311”工程。加快推进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打造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培育壮大100家生态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今年3月底前,力争新批准建设3—5家生态工业园区,全年新批准建设或命名10家左右生态工业园区,对新获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每个按规定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健全完善省环保金融项目库,今年3月底前,新增入库项目100个左右,着力推动150亿元环保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落地生效。四是强化降碳减污和帮扶指导。依托大气、水、农村、固废等领域污染治理和重点领域降碳增效措施,积极探索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推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碳排放指标向效益好、污染少的绿色低碳行业和企业流动。五是深入开展生态环保科技帮扶。将组织开展“百园千企”生态环保科技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治理难题、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广东启动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 提出16条具体举措

2月16日下午,广东正式启动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该行动通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支持引导广大海外侨胞参与广东高质量发展。

“侨助行动”提出了5个方面的16条举措。一是“倡导侨捐服务大局”,倡议侨胞助推侨捐事业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弘扬新时代侨捐善举新风尚;二是“广拓以侨引商渠道”,倡议侨胞助力构建广东省大招商工作格局,踊跃参加高端侨务盛会,参与建设“侨梦苑”,助推培育产业集群,助力广东省“制造业当家”;三是“广聚天下侨界英才”,倡议侨胞助推海外专才引进,鼓励侨界新生力量来粤发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招才引智;四是“密切与海外侨胞交往交流交融”,倡议侨胞积极参加“岭南文化·四海同享”等交流活动,参与打造“绿美侨乡示范片”和“绿美侨村”,携手开展暖侨助侨系列活动;五是“讲好高质量发展‘广东故事’”,倡议侨胞支持发挥民间交流平台作用,提升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广东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广东路径”

2月13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表示,广东将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全链条为原则,以腾空间、增耕地、优生态、强活力为主要内容,深入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一是在“腾空间”方面,该省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做好整治方案与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以镇域为单位科学编制“多规合一”、有效管用的详细规划,科学划定整治片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同时,分类推进空心村整治,推动人口、产业和资源要素适度集中,释放乡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空间。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在“增耕地”方面,该省将以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为重点,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逐步将零散、细碎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调整置换为恢复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

三是在“优生态”方面,该省将以解决生态功能退化、促进生态品质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规划建设一批植物园、山地公园、郊野公园,持续优化生态廊道、绿道、碧道、古驿道,打造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同时,推进流域和海岸带综合整治,红树林修复、废弃矿山整治修复和地质灾害风险区综合治理。

四是在“强活力”方面,该省将促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实施保障体系、考核评价和监测监管体系。探索跨行政区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探索建立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交易机制。探索加速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以及稳妥处理相关历史遗留问题的系列办法。探索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措施。

广东推出多项用地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

从2月10日召开的广东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悉,广东推出多项用地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

一是该省将倾斜用地指标,积极保障制造业新增用地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该省自然资源厅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加强产业空间供给和保障。以珠三角为例,珠三角9市已划设工业用地控制范围超426万亩,占珠三角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的23.2%。

二是该省将向制造业倾斜支持土地利用计划。其中,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省市联动共同保障用地需求。对固定资产投资额1亿元(含)以上且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和地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亩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以及其他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支持的项目用地由省指标保障。

三是该省将倾斜支持主平台、重点园区用地指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粤东粤西粤北的优秀平台、园区进行奖励,条件是经省认定制造业发展较好,并完成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且两项任务处置率加权值在粤东粤西粤北范围内排名前三的市。同时,要求粤东粤西粤北各市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安排不少于10%的市指标优先保障制造业和重点园区发展。

四是该省各地市将盘活园区存量土地,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推动零散低效工业用地向园区腾挪集聚。此外,大力建设标准厂房,探索将标准厂房用地划拨或协议出让给政府有关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和资本入园进行标准厂房建设和运营。

广东出台27条措施,助力数字政府建设赋能实体经济

近日,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制定了《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共27条,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促进数据产业发展、培育数字政府产业生态、推动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营造服务实体经济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推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搭建政企互动桥梁,精准对接企业诉求。将围绕招商引资从项目签约到落地开工全过程服务链,为企业提升融合高效的线上线下服务。完善市场主体诉求响应机制搭建政企互动桥梁,依托“粤省心”平台构建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诉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完善省政务服务网、粤商通、粤智助等平台的涉企服务专区和功能,拓展粤省事平台的企业用人服务渠道,升级“粤公平”平台,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二是建设数据业务网,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将建设全省数据业务网,提供制造业企业及相关资源节点接入服务,支撑制造业产业链中原材料、设备、产线、人员、技术等生产资源的泛在连接、柔性配置和上下游协同共享,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粤经济”平台的场景应用,建成省、市两级经济态势感知研判平台,赋能各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粤基座”APP,在线发布优质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服务,并向企业、群众开放审批、购买、结算等业务。

三是发力四大领域产业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在数据产业领域,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促进发展。规划布局3-5个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推动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做大做强,规范数据经纪人管理,建设行业性数据流通交易服务平台。在数字政府产业领域,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培育数字政府产业生态。深化“一地创新,各地复用”建设模式,开展“粤同行”数字政府均衡化产业赋能行动,培育中小企业开放协作、多方参与的数字政府产业生态圈。在信创产业领域,共建信创服务生态。深化拓展信创产品与技术在政务服务与政府治理、政务大数据等各类数字政府场景中的应用,建立健全信创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不少于30家数字政府信创适配测试中心,为信创企业提供联合攻关场所。在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领域,创新数字安全产品和服务。推动网络安全企业在数字政府领域由提供安全产品向提供安全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推动数据脱敏、加密、溯源等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应用和推广,推动广东省数字安全创新发展基地建设。

广州出台“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38条”

2月14日,广州正式印发《关于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措施》,整体上从服务市场主体、扩大有效需求、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等三个维度,梳理形成9方面38项具体政策措施。

一、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服务市场主体。一是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长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的补缴期限;延长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二是对于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三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支持航空运输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开通定期国际、国内货运航线首个运营年最高补贴4000万元、500万元,基地货运航空公司落户补贴标准为1000万元,每家航空公司新注册全货机投放最高补贴1000万元。四是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力度,严格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制造业重大项目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2023年工业仓储用地供应量不少于 815公顷,占年度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不少于26%。

二、“三驾马车”齐发力,扩大有效需求。一是支持企业合理外摆及促销活动,优化促销活动、外摆特色经营、户外广告设置、户外展示等经营行为的管理措施;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适时研究发放政府消费券,在节假日发放文旅专项消费券。二是出台促进汽车消费专项政策,通过一揽子综合措施进一步激发汽车消费活力。继续实施新能源指标直接配置措施,2023年上半年额外增加3万个节能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三是鼓励大型零售商业项目、现代化商贸物流设施等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最高300万元支持。四是对“十四五”期间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在省级对其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超过2%比例普惠性投资奖励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给予1:1配套扶持。五是组织企业参加100场 “粤贸全球”境外展会,走出国门拉订单,并持续压缩出口退税办理时间,正常办理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六是落实外资奖励政策,对在广州设立的外资新项目和增资项目,按获得省财政利用外资项目奖励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并鼓励各区在市财政奖励的基础上另行安排奖励;支持多种形式外商投资,实施市场准入“极简审批”。

三、汇聚强劲动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实施稳产增产奖补政策,支持工业企业扩产增效;同时将加大首合套、首版次奖补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首版次软件研发项目给予不超过投资额30%的奖励,最高300万元;符合市目录要求的产品,对同一家企业的同一个装备产品按不超过单台(套)销售价格的30%给予奖励,成套装备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单台设备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总成或核心部件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二是出台实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好300亿元汽车产业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基金作用,提升车规级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近地化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三是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对取得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证书的企业进行最高500万元补助;对本市安全评价检测机构(GLP)、合同研究机构(CRO)、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平台等研发服务机构提供生物医药研发服务进行最高3000万元补助。四是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将对首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重新认定通过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重庆出台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

近日,重庆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3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实施5个方面18项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

一是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的比例,青年科研人员作为参研人员比例不低于60%,担任市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比例力争达到20%。提升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集聚青年科研人才的能力,把青年人才培养成长作为对平台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完善对基础前沿和公益性研究岗位的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

二是增加青年科研人员发展机会。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应积极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为优秀青年科学家提供展示舞台,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申报重庆英才计划。

三是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考核负担。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

四是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科研时间。清理不合理的制度,完善内部评价机制,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完善科研助理管理体系,开展科技政策专员试点,优化升级市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