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1)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1) 2023-01-06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1期   总295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1月6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揭牌 首批确定32个项目. 3

经济热点

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运营 今年场内交易额有望突破10亿. 4

上海打造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 4

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户无锡滨湖. 5

全国首单革命老区保理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挂牌深交所. 6

产业动向

江苏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 7

上海上线保险码平台 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保险一站式服务. 7

苏州出台“稳岗十条”. 9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新政:保基本养老床位总量不低于户籍老年人口1.5% 11

上海首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合并立法. 12

上海为快递员、外卖小哥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 14

江苏加强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15

江苏市场监管局出台9项措施推进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 16

安徽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8

经验交流

上海发布新冠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 明确四步临床基本治疗要点  20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疗“延时服务”全覆盖. 22

江苏上线市场监管数智化平台 实现“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22

安徽:部分县级审批执法权限赋予乡镇街道. 24

域外动态

山东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十大工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25

山东出台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第一批政策清单. 26

广东部署八方面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 30

广州推出不动产登记“便民暖企十二条”. 31

厦门发布促文旅消费新举措. 32

重庆做好四方面工作“抓项目促投资”. 33

重庆出台23条政策措施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34

 

 

 

科创聚焦

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揭牌 首批确定32个项目

1月4日,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揭牌,将承担汇集发布创新项目信息、组织实施创新项目揭榜挂帅等任务。该平台旨在实现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功能、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与集聚功能和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功能,本市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创新项目都可以在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发布或推送创新项目。项目类别涵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产业化等。

目前,平台共征集了超过50个项目,并最终确定了32个项目作为首批发榜项目。这些项目根据来源分为两类,一类为政府类创新项目,一类为企业类创新项目。政府类项目方面,本次共征集了9项,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企业类项目方面,最终确定23项作为首批发榜项目,意向出资额近8400万元,涵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经济热点

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运营 今年场内交易额有望突破10亿

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布公告,经历一年多试运行,上海数据交易所在制度体系、系统支持、交易服务等方面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即日起转入正式运营。

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在一年多试运行期间,形成了涵盖六大主要步骤的业务交易流程,以及基于交易流程的14项制度规则文件;上线了新一代智能数据交易系统、中国数据产品登记系统、中国数据市场服务商系统,目前可基本实现数据产品线上一体化交易;构建了金融交易服务板块,正有序推进交通和制造板块建设。过去一年多来,上海数交所已与800余家数商成功对接,签约数商企业超过500家。2022年全年,上海数交所数据产品累计挂牌数超过800个,数据产品交易额超过1亿元,随着市场培育趋于成熟,2023年场内交易额有望突破10亿元。

上海打造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

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近期对外发布“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力争到2025年,形成服务上海、辐射全国的可信数据经济高端产业链,成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节点之一。

 “可信数据经济”是指以可信网络为底座,以可信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围绕可信数据生产、上链、储存、计算、加工、交换、应用等各环节所构建的新经济形态。根据《上海市静安区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2023—2025)》,市北高新将打造一批包括上海市数据安全产业基地、国家级行业数据公共空间、上海可信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在内的高质量平台。

目前,上海支持可信数据产业发展共有10条政策。比如,支持在试验区布局建设获得国家或上海市认定的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经管委会综合评定后,按照项目总投资的50%比例给予支持。又比如,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企业落户园区,针对数据精准确权、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定价、数据合规授权、数据权益分配、数据资产融资等,企业建设全国示范项目,给予专项补贴资金300万至500万元。

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户无锡滨湖

1月1日,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在无锡市滨湖区揭牌,标志着滨湖布局“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取得重大成果。

太湖量子智算中心由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联合上海图灵智算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将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技术力量,打造“量子—经典”混合架构平台,提供量子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算力、数据和算法服务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国内算力基础设施新标杆。

量子计算近年来已成为全球追逐的“新高地”。2021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在滨湖成立,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期间享受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科研机构名单。不久前,光子芯谷创新中心(一期)在滨湖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光子芯谷总投资约81.5亿元,未来将构建面向医药、金融、人工智能科技赋能的量子计算产业集群,项目达效后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年税收超10亿元。

全国首单革命老区保理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挂牌深交所

12月29日,全国首单革命老区保理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新华保理-新江苏红色传承第1期保理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革命老区)”成功发行。

该项目在深交所登记挂牌,发行规模5.10亿元。项目主要用于江苏省内红色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保理债权资产实现流转,可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赋予革命老区发展新动能。

产业动向

江苏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倍增方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力建设制造强省,深入开展数智赋能、协同创新、主体培育、载体提质、品牌塑造、开放合作,在数字引领、融合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开放合作、系统谋划5个方面发力,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年营业收入增速力争高于全省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两业融合标杆引领示范典型、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创建数量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占比超过70%;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万亿元左右,比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实现倍增目标,积极助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江苏服务业新体系。

上海上线保险码平台 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保险一站式服务

12月30日,上海保险码正式上线。该平台由上海银保监局指导推动,整合上海保交所、银保信、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及北大方正人寿、建信人寿、交银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安联人寿、众安保险、太平洋人寿上分、太平人寿上分等各方力量共同建设,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科技为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普惠、高效、安全的数字化一站式综合保险服务。

目前,任何上海市民都可以通过直接扫描二维码或在微信中搜索“上海保险码”小程序获取服务。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保险码已融入“随申办”APP及小程序,已在随申办完成实名认证的用户,无需另行注册和认证,即可直接使用保险码平台服务。

根据规划,上海保险码将打造“一码通查”“一码通保”“一码通服”“一码通赔”“一码通达”“一码通代”六大核心功能,此次已成功上线:一码通查,已支持消费者查询在平台投保的保单信息,包括保险明细、保障金额、已缴保费等;一码通保,基于平台与保险公司业务系统的直连直通,可提供各类普惠保险产品的一键购买功能,目前已有9款产品试点上线,覆盖养老、医疗、意外等多个险种;一码通赔,已将“沪惠保”理赔服务入口集成到上海保险码,用户可直接从平台进入“沪惠保”理赔服务系统,完成理赔申请、进度查询等操作;一码通达,已支持监管政策宣导、保险知识科普等。

未来,上海保险码将根据监管要求、行业诉求、百姓需求,探索加载更丰富的功能和应用场景,推动更多差异化、普惠型产品上线,努力建设成为“一站式”便民、“全流程”监测、“多元化”产品的普惠保险平台,打造引领全国普惠保险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板”。

苏州出台“稳岗十条”

1月2日,苏州出台《关于支持稳岗留工保障经济有序运行的指导意见》,共十条措施。

一是集中推出系列暖心活动。各地工会将通过“苏工惠”等线上服务平台发放新年礼包;向快递员等劳动者群体赠送“冬日暖心包”;针对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工会场馆有计划地开设免费专场。

二是积极营造浓郁节日氛围。具体包括:持续推进“双12苏州购物节”、开展年货节等。支持商业银行以数字人民币红包形式开展消费促进活动,鼓励商户以数字人民币消费的方式参与购物节活动。同时,组织专业文艺院团推出昆曲、评弹、滑稽戏等传统经典剧目专场演出,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文艺团体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

三是鼓励实施重点企业稳岗奖励。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重点企业稳岗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春节期间正常生产经营。鼓励各地按照生产经营实际需要,采取发放“留岗红包”、改善就餐条件、就近安排文娱活动等措施,以岗留工、以薪留工。对符合相关要求的外卖快递配送平台,达到相应配送单量要求的在岗一线从业人员每人每天补贴50元。

四是激励企业加大留人引人力度。春节期间重点企业安排非苏州户籍职工在苏过节的,按不低于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慰问补贴。1-2月份企业吸纳首次来苏就业的非苏州户籍人员,且与其签订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连续参加社会保险3个月及以上的,按不低于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来苏就业补贴。

五是做好春节前后返乡返岗客运。针对春节期间人员集中流动,科学、灵活调配运力,切实提升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运输供给能力。实施春节后返岗交通补贴,春节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或人力资源机构包车“点对点”组织外地职工返岗复工,达到一定规模的,按包车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交通费补贴。

六是发挥失业保险稳就业作用。继续延续用人单位和职工失业保险缴费比例总和阶段性降至1%的现行政策,实施至2023年4月30日。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单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稳岗返还政策。

七是稳定强化人力资源供给。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功推荐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并实现稳定就业的,分别给予1000元/人、1500元/人的职业介绍补贴。鼓励有组织开展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1至2月份为苏州市重点企业输送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连续参加社会保险3个月及以上的,可按照每人500元标准给予机构来苏补贴;对参加各级人社部门组织开展赴外人力资源合作对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对接合作实效,经当地人社部门评估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八是持续做好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依托重点企业“一对一”人社服务专员制度,强化“一企一策”用工指导服务,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加快各级各类零工市场建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开展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协作交流,拓展劳务合作基地,加大人力资源引入。

九是认真落实“乙类乙管”总体方案。

十是加强防疫物资供应保障。加强防疫物资统筹调度,抓好医疗物资生产调配,丰富医疗物资供给类型,畅通医疗物资物流渠道,切实做好生产保供工作。支持企业加强解热镇痛药、口罩、抗原试剂、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储备。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新政:保基本养老床位总量不低于户籍老年人口1.5%

日前,上海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上海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明确各区保基本养老床位总量不低于本区户籍老年人口的1.5%,每个街镇原则上至少有一家保基本养老机构。《办法》自2023年2月起实施。

《办法》明确,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是指由政府主导建设或提供,主要为失能、认知障碍及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机构或床位。原则上所有床位均应当符合本市护理型床位的设置要求,设置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应当符合本市认知障碍照护单元设置要求,存量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应当逐步改造,达到上述要求。保基本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居室,每间床位数以2—4张为宜,认知障碍照护单元内可以适当设置单人间。

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的服务收费按照《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执行。通过协议约定或购买的保基本养老床位,其服务收费按照协议内容执行。此外,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每年6月底前,上海市民政局统一发布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名单。

上海首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合并立法

《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首部探索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整合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将进一步推动该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托育资源覆盖面。

此次立法的一大亮点是建社区托育点提供临时照护服务。明确将社区托育服务纳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乡村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加强社区托育点建设。社区托育点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设置,有相对独立区隔的空间,符合卫生、环保、消防等标准和规范,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户外活动场地。

《条例》规定,幼儿园和托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将条件配置、人员配备、招收要求、收费标准等信息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托育机构应当在生活和游戏中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和托育机构不得使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开展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活动;不得向儿童及家长组织征订教材和教辅材料,不得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

《条例》提出,保障儿童在园在托期间的人身安全。出入口、儿童活动场所、休息场所等区域应当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记录至少保存90天。同时,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社区托育点聘任(用)从业人员前,应当进行背景调查和健康检查,如有犯罪记录的;因实施虐待、性侵害、性骚扰、暴力伤害等行为被处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处分的;有吸毒、酗酒、赌博等违法或者不良行为的;患有不适合从事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工作的慢性传染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有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等,不得聘任(用)。

上海为快递员、外卖小哥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

上海12月24日印发关于支持本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有序运行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22年12月25日起到2023年1月27日期间,对符合条件的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补贴。

通知明确,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员工关心关爱激励措施。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增加佣金比例、设置跑单奖励,为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提供必要的餐饮保障,发放防寒保暖工装及用品等。鼓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理提高建筑工人收入。继续扎实开展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企业要依法支付春节期间加班人员工资。

同时,上海将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为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持续提供快递、外卖服务,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27日期间,对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60元补贴;其中,对元旦期间(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和春节期间(2023年1月21日至1月27日)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每人每天150元补贴。鼓励重点工程建设施工项目不停工、少停工,在补贴期间,当日实际上岗人数达到2022年11月末实际上岗人数80%以上的重点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100元补贴。

江苏加强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江苏省委依法治省办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基层综合执法责任体系、持续优化基层执法权限、严格规范基层综合执法、打造过硬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健全基层综合执法监督体系等17条措施。

《意见》明确基层综合执法责任体系,明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执法主体责任、县级基层综合执法主管部门归口管理责任、县级赋权部门和委托执法部门业务指导责任;要求设区市加强对赋权后行权情况的跟踪优化,对权力事项执行不到位、基层承接有困难以及权力依据发生变化等情形,分类提出对策;加强现场执法规范指引,严禁粗暴执法、过度执法、简单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完善执法联动机制。

同时,《意见》要求加强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强化基层综合执法人员政治素质、执法理念、执法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行政执法事件、重复发生的类型化行政执法事件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政执法事件的督查。

江苏市场监管局出台9项措施推进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

 日前,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推进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的若干措施》,从9个方面引导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在“产业强链”中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1、建立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需求清单。围绕江苏省50条重点产业链,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摸清链上骨干企业及地区分布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形式,全面收集链上重点企业的检验检测需求信息,经过分析、过滤、筛选,逐一建立检验检测需求清单,逐步完善清单内容。

2、建立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清单。通过智能分析和人工筛查,全面梳理获江苏省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按链分类、汇总检验检测能力及机构信息,形成全省服务重点产业链的检验检测能力清单,并定期更新清单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接市场监管总局及其他地区检验检测资质能力数据,逐步形成涵盖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检验检测能力清单。

3、提升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针对企业在产品检测上遇到的“找不到”“测不了”“测不全”等困难,通过向其提供检验检测能力信息或向检验检测机构发布需求信息,在苏检通平台设立检验检测供需信息公示专栏,促进检企充分对接。针对企业在送检产品上存在的“周期长”“距离远”“花费大”等难题,引导当地检验检测机构增扩能力、异地检验检测机构分设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地区的检验检测规模和能力,方便企业就近检测。针对行业公认的检验检测难题,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专项攻关。

4、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研发创新。调研江苏省检验检测机构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遴选部分成功案例开展“麻雀式”解剖,探索检验检测机构在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小试、中试、定型评价等研发阶段的服务模式,适时召开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研讨会、推进会,发布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研发十佳案例。

5、推动重点产业链上高端技术平台建设。围绕江苏省50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国家质检中心、省质检中心、省计量中心、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规划布局研究,出台中心建设指导意见。

6、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制定省市县三级检验检测市场监管职责清单,发布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结果统一研判标准,开展部门联合、地区交叉检查,严厉整治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违法行为。

7、加强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政策支持。对服务重点产业链成效突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标准制订、能力提升、科研立项以及承担监督抽查、风险监测、能力验证任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有条件地区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8、建立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服务联盟。以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清单和需求清单为指引,选择2至3条重点产业链先行试点,组织链上重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开展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至其他重点产业链,实现“一链一联盟”。

9、加强典型引路和宣传引导。积极培育、挖掘和树立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的先进典型,每年评选发布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优良案例。(江苏政府网)

安徽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再完善、再升级,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产业集聚平台、深化市场供需对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6个方面提出政策措施,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提质扩量”与“锻长补短”相结合,该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发展内涵,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完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培育一批能展示安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形象的服务品牌;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着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坚持“平台作用”与“资本力量”相结合,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能”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园区运营管理,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平台;注重运用资本力量,拓宽投融资渠道,用好产业发展资金,鼓励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市培育计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域。

二是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深化市场供需改革,鼓励开发人才猎聘、管理咨询、测评服务等高端业态,支持行业协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充分释放市场效能;政府主动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完善统计调查、考核评估、财政投入等机制。

经验交流

上海发布新冠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 明确四步临床基本治疗要点

1月4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病临床救治专家组协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重新编写《2022版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基层医疗机构应急使用简版)(下称“诊治规范”),为医疗机构在具体病例分级管理和诊疗中提供参考指导。

(一)诊治规范圈定“易进展至重症的高危人群”,包括:①年龄≥60岁;②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恶性血液病、血液透析等基础疾病者;③免疫功能缺陷;④肥胖(BMI≥30);⑤围产期女性;⑥重度吸烟者;⑦儿童合并有某些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病、呼吸道畸形、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神经肌肉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重度营养不良等)、免疫缺陷或低下患儿、肥胖症儿童、早产新生儿;⑧未全程以及未加强接种新冠疫苗者。

(二)诊治规范提出新冠感染分级诊疗路径为:轻型或者普通型的病例,采取居家治疗或就近就地治疗方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力量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感染者以及部分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至区级医院。市级医院负责所在辖区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的救治,并对区级医院加强技术指导。孕产妇、新生儿由各区指定医院收治。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患者由原就诊医院优先救治。

(三)诊治规范明确临床基本治疗要点。一是一般治疗,包括应用解热镇痛药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保证充分的热量摄入、营养均衡,摄入优质蛋白质食物;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等。二是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这是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在社区与基层医疗机构建议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感染者。抗病毒药物最佳治疗时机是病程早期,最好是发病的5天内。三是糖皮质激素应用。对于有进展为重型和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患者,评估无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症后,可在疾病加快进展的早期应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于在基层医院留院观察到疾病进展较快的高危患者、需要氧疗的普通型患者、或需无创或有创呼吸支持治疗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均应立即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四是氧疗和呼吸支持。需要将达到氧饱和度93%以上作为治疗最低目标,采取鼻导管、面罩或者高流量等无创呼吸机支持氧疗。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疗“延时服务”全覆盖

1月1日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效应对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该市社区发热诊疗持续扩容增能,不断满足市民发热就近就诊需求。1月1日起,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全覆盖每周七天提供发热诊疗服务。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设置发热诊疗夜门诊,实现发热诊疗晚间延时服务。后续该市将根据疫情变化及市民就诊需求,动态调整社区发热诊疗服务时间。

市民可通过“随申办”微信小程序、“随申办”APP、“随申办”支付宝小程序等“发热就诊查询”界面,方便快捷查找自己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热诊疗点位名称及地址、点位距离、忙闲状态、服务时间等信息。

江苏上线市场监管数智化平台 实现“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数智化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以“1+2+6+N”为技术框架,具体包括:1个数智化应用中心,2个服务门户,6张综合监管智慧网,N个个性化业务系统。其中,“数智化应用中心”是决策指挥系统,辅助领导决策、精准监管和智慧办公;2个服务门户分别服务企业和基层,“企业通”为市场主体提供办事服务,市场监管“政务通”为基层监管人员提供智慧助手;6张综合监管智慧网是升级完善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执法办案、信用监管、平台经济监管、重要产品追溯等6个综合业务系统;个性化业务系统包括现有的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价格、广告、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监管系统,推进升级整合,增强智慧功能。

“政务通”是监管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将集成思维和数字化技术注入基层,打通智慧监管“最后一公里”。“政务通”分为三个环节运行:前端,分层汇聚省、市、县市场监管局下达的各类检查任务,建立任务中心;中端,可并办实施综合检查,也可开展单项检查,辅之以事项指引、流程表单、数据信息查询、应急指挥等功能,保障县级市场监管局和乡镇市场监管分局科学调度、高效履行检查任务;末端,推动检查数据在“政务通”平台和业务系统之间顺畅流转,最终汇集到数据中心。 “企业通”基于市场监管涉企登记注册、行政许可、日常监管及服务事项,集成业务系统涉及市场主体的相关功能,构建统一的服务门户,能够实现“一个入口、一次核验、事项通办”,并开发PC端和手机端两种模式,便于企业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主要包括登记注册、行政许可、信息服务、企业主体责任、企业空间等5个模块。

同时,该平台还对登记注册一张网进行“重构”。“重构”后的登记注册一张网在智能化方面,采用智能关联填写、智能查验等技术,实现“智能填报”;申请事项页面支持智能化提示引导,便于申请人在线操作,实现“智能引导”;通过流程再造、名称敏感词过滤、住所负面清单管理、行业及经营范围标准化、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等业务规范和技术手段,实现“智能登记”。在实用性方面,着力解决网上变更登记不好办、线上迁移不能办的问题,细化变更登记场景,新增了网上迁移模块。

安徽:部分县级审批执法权限赋予乡镇街道

1月3日,安徽省政府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赋予乡镇街道部分县级审批执法权限的决定》,决定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部分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执法权限。

《决定》要求,一是各县(市、区)要组织辖区内乡镇街道按照“基本盘+自选”的方式,在《指导目录》中确定赋权承接事项,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后公布实施。要坚持应放尽放、应接尽接,加强人口规模大、经济发达等管理任务重的乡镇街道承接赋权事项。其中,乡镇街道认领承接的审批事项,要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同时落实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要求,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实现“就近办、家门口办”,提高办事便捷度。

二是乡镇街道要按照承接执法事项范围,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跨乡镇街道地域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以及案件重大复杂或乡镇街道承办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指定县级相关部门管辖。乡镇街道与县级有关部门对行政处罚案件管辖权存在争议的,可以依法提请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三是各县(市、区)要整合现有站所执法力量和资源等形式,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机构。同时,要保持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伍稳定,除必要岗位外,应安排执法人员到一线从事执法工作,严禁上级机关随意抽调、借调基层执法人员。

域外动态

山东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十大工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近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该省将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制订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坚持安全平稳降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二是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总抓手,制订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推动主要行业碳排放有序达峰。三是节能降碳增效工程,落实能耗双控工作要求,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四是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五是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工程,科学制订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六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七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程,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八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充分发挥森林、农田、湿地、海洋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九是全民绿色低碳工程,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民众自觉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十是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工程,完善绿色贸易体系,加强低碳对外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山东出台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第一批政策清单

日前,山东省政府印发《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一批)》。据初步测算,本批政策清单涉及省级及以上财政支出1242亿元。

《2023年第一批政策清单》包括两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2023年新制定的政策,包括5个方面27项针对性政策。(一)强化助企纾困力度。一是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二是开展2023年度全省旅行社责任险补贴试点,省财政将按照保费不低于50%的比例给予补贴。三是对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服务收费政策进行优化整合,并按照30%以上的比例降低收费标准。四是对二手车备案销售企业收购后用于再销售的小型、微型载客汽车,转让登记实行单独签注管理,核发临时行车号牌,力争2023年实现全省全覆盖。五是对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和新能源船舶实施优先过闸。

(二)优供给扩需求。一是按照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将16个市划分为3个组别,对每个组别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排名首位的市,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一次性奖励。二是2023年,创建10个工业强县,给予每县不少于2亿元的资金或专项债券支持。三是省级财政统筹安排5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四是对在省内转化创新药完成I、II、III期临床试验的,按照研发投入40%的比例,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资金支持,每个企业每年累计支持额度最高1亿元。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产品,经评审,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五是实施专利导航项目30项,其中产业类专利导航项目20项、企业类专利导航项目10项,每项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20万元经费支持。六是深化“惠享山东消费年”活动,聚焦汽车、家电、餐饮等重点领域,举办大型促销活动200场以上。七是2022—2023年,省外商贸企业在鲁分支机构转为入库纳统的法人企业后,对其产生的新增财力省级不再分成,由企业所在地财政给予奖励,或采取参股等方式予以支持。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根据2022年四季度及2023年一季度各市年度纳统企业零售额增量进行激励。八是实施智慧社区建设扩面提升行动,2023年支持建设20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并对基础型、成长型、标杆型三类智慧社区进行分类分档奖补。九是推进中华文化体验廊道建设。

(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加快推动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对2022-2025年关停退出小煤电机组的企业,每千瓦分别给予50元、40元、20元、10元的财政资金奖励。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燃气机组自发自用电量,自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免收系统备用费。三是支持环保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2023年建设5-7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对获批建设的,每个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四是率先在省级层面细化豁免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的具体办法。

(四)创新要素支撑。一是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对年度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省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以竞争性项目的方式给予200—300万元资金支持。二是遴选省级创投优秀团队和创业投资品牌领军企业,对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人才颁发“山东惠才卡”。三是加大对天使投资的支持力度,省级引导基金出资比例由原来最高可出资30%提高至40%,省、市、县(市、区)级政府共同出资比例由最高可出资50%放宽至60%。四是实施数字政府强基2.0工程, 2023年,省财政对承担区域骨干节点建设任务的市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开展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对承担试点示范任务的市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

(五)保民生兜底线。一是深入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力争2023年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60万个。二是着力提高居民医保水平和生活品质,将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专项保障机制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统筹安排7000万元资金,支持全民健身工程设施建设。三是切实守牢安全底线,设立1000万元的安全生产督查激励资金。

第二部分是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中2023年延续执行的政策,共214项。

广东部署八方面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

1月3日召开的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会议强调,一是要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建优建强横琴、前海、南沙等合作平台,不断深化软硬联通,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二是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工业投资、产业平台,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三是要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压舱石作用和城市更新的撬动作用,加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四是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五是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打造绿美人居环境,一体推进县镇村发展,更好促进乡村振兴。六是要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外包提质增效、外经优化布局、外智全球引才,提升内外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七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抓好就业增收、医疗卫生、“一老一小”保障等工作。八是要着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保障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供给,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加固底板,有效维护经济安全。

广州推出不动产登记“便民暖企十二条” 

近日,广州印发《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不动产登记便民暖企服务的通知》,以提升不动产登记办事便利度为宗旨,推出一系列深化便民暖企服务举措(以下简称“便民暖企十二条”)。

“便民暖企十二条”主要集中在优化登记办事环节、深化登记暖心服务、升级登记信息查询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升融资便利度,减少办事成本,并完善便民暖企服务机制,随时随地提供贴心服务。不动产登记部门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复工复产等实际需求,实现跨境抵押登记“零出关”、深化二手房“带押过户”、推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预告登记、深化便民暖企专项服务。二是进一步优化办证路径、整合办证流程。不动产登记部门通过加强部门协作、系统对接、信息共享,实现不动产登记相关税费“一次清缴”、简化不动产继承登记手续、优化破产企业不动产处置程序、深化“交房即交证”、推行“交地即交证”。三是积极落实“数字政府”的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升级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进一步满足企业群众更多样、更全面、更个性的信息查询需求,通过提供法律文书和律师身份在线核验、扩大不动产登记查询范围、优化破产管理人查询登记信息,便利企业群众随时查、随心查。

厦门发布促文旅消费新举措

1月4日,厦门市文旅局发布《关于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复苏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市民、游客和在厦人员推出系列优惠鼓励措施。

一是市、区协同加大文旅促消费力度,依托本地OTA平台(旅游电商平台),通过厦门文旅融媒体矩阵发放春节文旅消费券,真金白银激活春节假期文旅消费意愿。

二是对旅行社2023年1月至3月组织游客在厦旅游,并在限额以上宾馆饭店过夜的,按照住宿每晚50元/间的标准给予奖励,单家旅行社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是对营业性演出经营单位在厦门举办的商业演出,2023年1月至6月期间,单场演出售票不低于500张的,每场一次性给予5000元奖励,单场演出售票不低于3000张的,每场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单场演出售票不低于8000张的,每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

重庆做好四方面工作“抓项目促投资”

1月3日,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重庆初步考虑市级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以此带动投资1万多亿元。

一是抓好市级重大项目实施方面,今年市级重大项目名单已经初步形成,市级重大项目将进一步细化形成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按旬、月、季度明确项目主要节点,严格打表推进。

二是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方面,去年,重庆发布了《市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更加高效、精准统筹项目策划、论证、审批等各环节的前期工作,将有力推动全市“十四五”规划重大现目进一步提速落地。同时,全市将持续优化完善“技审分离、平面审批”改革,加大数字化改革力度,推动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互用,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时间。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加快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环评、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通过上面一系列优化行政服务,计划今年新开工市级重大项目300个左右。

三是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方面,今年重庆将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用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在基金、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方面,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争取获得更多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同时,还要通过改革加强项目融资保障,比如通过REITs(即房地产信托基金)、PPP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开展投资“赛马”激励考核。将在现有的项目考核考评机制基础上,建立完善全市投资增长、项目推进、要素保障等赛道“赛马”激励机制,强化落实区县、市级部门和国有企业主体责任,在全市形成对标比拼、赶超争先、合力推动“抓项目促投资”的工作格局。

重庆出台23条政策措施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重庆市近日制订了《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围绕9个方面出台了23条具体政策措施。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主要考虑落实领军(链主)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对增加值首次突破10亿元的骨干企业给予100万元及以上奖励、对采购中小微企业产品成效显著的龙头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二是稳住中小企业。聚焦选种、育苗等关键环节,落实“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对获批国家“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50万元至200万元奖励,同时着力推动停产半停产企业止滑促增。三是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应用场景,研发全新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支持企业研发智能车控、智能座舱等核心配套产品,相应给予300万元至800万元补助。四是推动电子产业集群补链延链强链。对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行业高端产品和增量部分给予一定奖励;支持企业加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投资,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五是引导装备、材料和消费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增效。对首台(套)/首批次投保装备给予最高500万元保费补贴,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先进新材料项目,对入选消费品工业年度重点培育品牌、参加2022/2023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活动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补助。六是支持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创新发展。对获得新产品生产注册批件的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以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奖励;对重点软信企业、市级软件产品、市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首版次软件产品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奖励。七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支持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该市新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重点关键产业园建设。八是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改活动,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择优给予企业最高1000万元支持。九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要素保障。出台减负政策措施目录清单,发挥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为企业排忧解难的作用,统筹做好全市电力、煤炭、天然气、物流运输等保障工作,多渠道帮助企业融资。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