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每周要讯2022(28)
2022-08-19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2年第28期 总279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2年8月19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长三角成立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汇聚智慧力量. 3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方案 建芯片自主创新高地,30亿支持人才发展 3
江苏出台“13条”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5
经济热点
上海将发3轮电子消费券,计10亿元. 6
临港新片区上线“国贸公服”探索制度创新. 7
临港新片区发布50条措施加速建设新兴金融中心. 8
南京出台促进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 10
产业动向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 11
上海临港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碳中和债券. 12
合肥:查实房企故意“躺平”等行为的要严格处置、及时曝光. 13
政策举措
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协议共推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 14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 “智慧、低碳、韧性”城市行动方案. 15
江苏出台12条政策措施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海需求. 16
经验交流
上海首张社区综合减灾数字地图发布. 17
上海将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17
江苏开展小微企首贷扩面行动. 18
域外动态
山东十部门将开展“携手行动”. 19
济南在全国首创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 21
广东启动建设“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 22
广州6大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22
福建公布沿海首批“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 24
重庆将实施 “五大计划”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4
重庆启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 26
科创聚焦
长三角成立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汇聚智慧力量
8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另外5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以及13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正式成立,将汇聚长三角区域内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联盟,企业可寻找一种解决方案,高校则寻找解决方案的落地机会。根据计划,该联盟将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直接提供减碳技术并落地实施,同时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三角方案”。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方案 建芯片自主创新高地,30亿支持人才发展
8月12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布三本行动方案白皮书,分别明确新片区在集成电路、科技创新和人才三个领域2022年到2025年的行动方案和发展目标。
一是《临港新片区加速壮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临港新片区要打造“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桥头堡、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承载地”。到2025年,芯片设计重点产品进入国内顶尖水平,芯片制造工艺进入国际前列;形成5家国内外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5家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设备材料企业、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行动方案提出,临港将提升芯片制造能级,加快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产品验证应用;加速装备材料集聚,加强关键材料本土化配套能力;完善高端封测布局,重点推进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的研发和量产。
二是《临港新片区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到2025年,临港将引进建设8家以上对标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室,支持不少于100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新增认定不少于10家临港新片区创新联合体、不少于300家“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5家具备成熟孵化和加速经验的服务机构,至少与30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实现目标,临港将引进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搭建梯度培育体系,引导支持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挂牌上市;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机构,打造各类创新应用示范场景,加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落实税收优惠等科创政策,加强创业投资引导奖励,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服务。
三是《临港新片区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加速人才集聚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临港新片区将建立人才发展专项支持资金,投入不少于30亿元,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安居等的支持力度,包括缩短人才引进和落户的等待期;建立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普惠扶持与重点支持并重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人才租房补贴、前沿产业人才安家补贴、优秀人才购房补贴等相互衔接。
江苏出台“13条”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近日,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强全省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意见》,通过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严肃查处科技伦理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培训等13条具体举措推动科技向善。
《实施意见》明确,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是本单位科技伦理管理的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机制,将科技伦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及时化解科技伦理风险。
《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从事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各类创新主体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并要求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科技伦理学科建设。
经济热点
上海将发3轮电子消费券,计10亿元
8月17日从上海市商务委获悉,该市将发放“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
上海发放电子消费券活动以“爱购上海”为主题,在2022年8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期间分三次发放,共计10亿元。第一轮投入2亿元,第二轮5亿元,第三轮3亿元。第一轮消费者报名时间为8月20日0:00——22日24:00,消费券发放时间8月26日。消费券使用期限为20天。“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面向年满18周岁的在沪消费者,即参与活动报名时使用设备的地理位置实时定位在上海市。采取“在线报名、摇号中签”方式发放。电子消费券面额按统一格式进行设置,每张消费券均注明使用起止日期,有效期20天。第一轮发放的消费券包价值100元,共包含3张消费券,分别为一张消费满100元以上抵50元券、两张消费满50元以上抵25元券。第二轮、第三轮电子消费券券面额度根据前一轮核销具体情况作动态调整。电子消费券适用符合条件的零售、餐饮和文旅行业线上线下参与活动的商户,可与商户、电商平台各类优惠叠加使用。
“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发放活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从时间上看,8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期间发放,覆盖中秋、国庆、双11等重点节假日和消费旺季。从行业来看,全市大、中、小、微商贸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具备基本软硬件条件的均可报名。二是政企联动。在政府投入补贴资金的同时,鼓励参与平台、商户企业投入资金、资源,配套开展打折让利、优惠叠加等活动,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三是使用便利。在支付宝、微信、云闪付三个市民使用率较高的支付平台上报名领券,摇号中签后自动发放至中签消费者报名时所使用的平台账户中,便可在报名参与活动的商户使用。每轮消费券核销期20天,给消费者更充足的使用时间。
临港新片区上线“国贸公服”探索制度创新
8月16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上线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企业智慧服务、金融对接服务及贸易真实验核辅助服务等系统,汇聚整合全球海运空运单信息、50余个国家和地区报关数据及企业交易资信等数据资源,将加快离岸转手买卖、跨境电商、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及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产业在新片区集聚发展。
“国贸公服”数字平台包括功能型门户网站和智能小程序两大应用窗口,致力于打造成为临港新片区新型国际贸易服务领域的“随申办”。通过集合商事登记、政策咨询、资质办理等一站式企业智慧服务,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画像评估、贸易合规支持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探索建立辅助验真功能系统,为企业及金融机构等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集成解决方案。
当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摩根大通、大华银行等12家银行,以及保交所、中信保、太平洋保险、三井保险等4家保险服务机构签约上线。笙威供应链、埃珂森、旻艾半导体、聪链信息科技等21家大型跨国贸易商和科技型实体企业签约,成为首批“国贸公服”平台使用客户。
“国贸公服”上线运行打通了贸易企业、金融机构及服务机构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有助于解决贸易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资信依据少等新型国际贸易业务发展痛点,推动临港新片区在贸易自由、资金自由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探索。
临港新片区发布50条措施加速建设新兴金融中心
8月15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行动方案》,明确提出“1+4”的发展目标体系: “1”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智慧金融、开放融合、协同善治为特色的新兴金融中心。 “4”是新兴金融生态体系基本成熟,各类金融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国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基本建成,培育3家至5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和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金融改革开放试点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金融服务体系,科技金融、跨境金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金融产业贡献更加突出,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业态融合发展、齐头并进,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5%。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八大专项行动和六个保障措施,共50项具体举措。八大专项行动:一是金融科技专项行动,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链,提升研发和应用水平,推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二是科技金融专项行动,提升科技金融联盟能级,加快建设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加强对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加大对股权投资基金“募投管退”支持。三是金融支持贸易新业态专项行动,提升贸易收支便利化水平,促进离岸贸易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要素平台建设。四是航运金融专项行动,丰富航运企业资金融通渠道,支持航运市场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五是跨境金融专项行动,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总部经济集聚,持续深化QFLP、QDLP和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六是离岸金融专项行动,支持银行提升离岸业务水平,更好发挥FTN账户作用,参照国际惯例开展离岸金融。七是绿色金融专项行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支持绿色企业技术创新和上市融资,鼓励ESG信息披露。八是供应链金融专项行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链成链,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深化融资服务。六个保障措施:统筹协调、风险保障、法治环境、数据流动、人才引进、国际合作。
南京出台促进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
近日,南京市商务局联合该市发改委、财政局、文旅局、体育局、会展办出台《关于促进首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发挥载体作用、促进品牌落地、构建“首店+”功能体系等系列举措,吸引更多优质资源集聚,进一步提升消费品质、激发消费活力、推动消费升级。
《措施》对引入符合条件的知名品牌首店的商业载体,按照全球首店和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江苏首店(旗舰店),最高予以100万元奖励。引入中国(内地)首店的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引入江苏首店、旗舰店的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引入餐饮品牌首店、旗舰店,按照以上奖励标准的50%执行。单个商业载体每年奖励不超过200万元。此外,对纳入社零统计、符合条件的首店品牌,最高予以20万元奖励。对在南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举办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首发、首秀活动,根据评价指标计分给予相应奖励,最高奖励30万元。
该市将建立首店经济项目库,支持企业在领取营业执照或举办活动前进行备案入库,对入库企业给予政策指导和支持;构建“首店+”功能体系,支持引入首演、首赛、首展活动,推动文商旅创产业融合发展。对引入首次进入南京的知名演艺活动、体育赛事、展览展会,由相关部门予以适当政策支持。该市商务局还将联合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抖音生活服务启动“首秀金陵”计划,对落地南京的知名品牌首店和首秀、首发活动提供专属推广服务。
产业动向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
8月18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布《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临港新片区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3万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
《行动方案》明确四个主要任务:一是夯实核心基础能力。将建设国内一流的智算中心,全方位布局AI算法,建设顶科人工智能实验室、国际算法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大力建设创业服务平台。二是加快关键系统(部件)研发突破。临港新片区将主动抢占软件高地,尤其是在汽车软件、工业软件和金融科技软件等领域,并着力推动智能芯片和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三是做大高端智能终端规模。智能网联汽车是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终端,将积极布局汽车电子终端。此外,密切关注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交互终端和无人机等新兴终端赛道。四是不断扩大AI应用示范场景。临港新片区梳理了一大批应用场景,涵盖了制造、城市、交通、政务、文旅等领域,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应用落地。
同时,临港新片区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推进制度创新赋能,强化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搭建人才引育体系。
上海临港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碳中和债券
日前,上海临港集团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碳中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中期票据。此次债券发行规模为5亿元,发行票面利率2.52%,是全国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碳中和”双标签绿色债券,将为临港新片区实体经济的低碳发展注入新的资本动力。
此次,临港集团以具备保障性租赁住房资质的临港新片区金融湾长租公寓项目为标的,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筑设计环节抓起,预先启动超低能耗建筑测评等工作,成功获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识认证证书。临港集团通过释放其作为临港新片区首个超低能耗租赁式住房项目在建筑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探索金融手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发展路径,预计项目建成投用后每年可节能400余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余吨。
“碳中和”债券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对债券标的支持范围较绿色债券更加严格。此次“碳中和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创新组合既是全国范围内的首单案例,也是临港集团在持续探索绿色公司债发行、ESG可持续挂钩国际银团贷款落地等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创新举措。
合肥:查实房企故意“躺平”等行为的要严格处置、及时曝光
8月17日,合肥市召开化解房地产问题专题调度会,会议强调,要千方百计“保交楼、稳民生”,依法合规“治乱象、防风险”。
一是依法依规办。对查实存在有明显质量问题、违规销售、抽挪资金、虚假宣传、超容减绿、故意“躺平”等行为的,严格依法依规处置,及时向社会公开曝光。对查实没有主观故意问题但存在暂时困难的,要全力助企纾困。
二是提级督导办。对重要问题、共性问题要全面梳理分类、提级统筹研究,部分重难点项目可由市级层面直查直办,推动问题尽早尽快妥善处置。
三是属地具体办。市里将大的原则和政策、路径和方法确定后,问题项目所在县(市、区)政府和市四大开发区管委会,要真正负起责任,牵头抓好落实和过程把控,确保问题不放过、办理不拖沓、过程不跑偏。
四是形成合力办。房产、金融、建设、自规、公安、税务、人防、市场监管等部门都要担起责任,综合施策盘活烂尾项目,推进逾期项目,对存在风险的项目要提前介入指导,努力防患未然。
五是创新举措办。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积极借鉴外地好做法,大胆探索新政策,创造性解决问题。
政策举措
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协议共推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
8月17日,沪浙皖三地的发改委和江苏省政务服务办签署《共同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破除市场隐性门槛和行政壁垒,加速形成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
根据合作协议,三省一市将共同推动制度标准规范统一、交易信息互联共享和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互认、专家资源共享共用,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和跨地区、跨层级自主选择交易平台,推进CA数字证书跨省互认,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强化监管信息支撑服务。同时,三省一市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推进示范区内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标准规范统一、交易信息互联共享,推动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成果在示范区落地见效。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 “智慧、低碳、韧性”城市行动方案
8月15日,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临港新片区着力建设“智慧、低碳、韧性”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初步建成智慧的“国际数字之都”新标杆、创建低碳的都市发展新范式、打造韧性的城市安全体系新基座。
一是在打造智慧城市领先标杆方面,到2025年,新片区将基本形成“滴水湖AI创新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产城融合区骨干道路车路协同覆盖率达到100%,落实智能网联汽车4大类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滴水湖未来交通生态圈”。新型智慧社区达到10个,智慧应用场景达到60个。
二是在形成低碳城市引领示范方面,到2025年,打造一批低碳示范区,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新建住宅、公共停车场充电桩配建率达到15%,新建屋顶光伏及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下降10%,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公交100%覆盖。
三是在构建韧性城市安全体系方面,到2025年,实现一线海塘达标率100%,城镇化地区35%左右达到3-5年一遇雨水排水能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万人拥有道路(桥梁)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河湖水面率达到10.2%,人均避难场所达到2平方米。
江苏出台12条政策措施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海需求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8月15日出台12条政策措施,保需求、快审批、提效能、守底线,精准有力施策,切实破解当前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加快推进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建设。
一是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支撑,进一步释放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明确近期用地用海审查的规划依据。强化村庄规划成果应用,对于难以定位的乡村零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通过“列清单”方式纳入村庄规划。拓宽用地计划使用方式,扩大用地计划使用范围。单列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计划。
二是进一步缩小用地预审范围,简化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项目审查程序,用地预审时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占用情形。同时,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划拨供地程序,鼓励直接同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推进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提升用地用海审批质效,同步开展现状调查、风险评估等征前程序。
三是鼓励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业用地不改变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价款,工业用地建设的地下空间不收取相应地下空间土地出让金,并推行“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拿地即开工”为目标,推动实现“交地即发证”常态化,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经验交流
上海首张社区综合减灾数字地图发布
8月17日,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发布该市首张社区综合减灾数字地图,并上线“随申办江苏路街道旗舰店”,原本需要费力查询的应急问题,可一键搞定。
打开“随申办”APP,登陆长宁区旗舰店或江苏路街道旗舰店,点选“江苏路街道综合减灾数字地图”按钮,就可以进入并查阅“应急避难场所”“AED急救设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相关点位情况。接下来,江苏路街道还将陆续上线社区微型消防站、应急医疗服务站、红十字会服务站等一批功能性场所,织密防灾减灾和救援救治守护网,切实守护区域内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上海将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近日,上海市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在前期探索实践基础上,将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指导意见》主要内容是制定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主要包括3个方面:1.在清单制定主体方面,明确由市级行政机关制定,在全市一体实施,保障全市标准统一。同时,在国内首次明确相对集中处罚权、处罚权下沉、委托执法等特殊情况的制定主体。2.在清单形成过程方面,一是在国内首次正式明确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确保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均是依法不予处罚,有效控制法律风险。二是阐明形成清单的3个步骤,即全面梳理处罚事项、重点筛选违法行为、逐项明确不予行政处罚情形,并细化不予行政处罚情形的主要考量因素。三是明确危害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违法行为不纳入清单。3.在清单制定要求方面,一是明确稳妥有序推进清单覆盖各相关领域,不断扩充涉及的处罚事项,并与其他执法制度做好衔接。二是强调将清单作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监督,遵守各项制定程序,并对听取意见环节做出细化规定。三是鼓励市级行政机关对“无过错不予行政处罚”可探索制定相应清单。此外,还明确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清单的要求。
江苏开展小微企首贷扩面行动
江苏银保监局联合该省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纾困助稳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8月起组织全省银行业开展专项融资对接行动,引导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升级金融服务、拓展惠企覆盖面,力争年内走访对接市场主体超50万户。
此次行动以全省纳税信用评级今年新上调至M级以上小微企业无贷户、2019-2021年“百行进万企”“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系列活动中未成功获得融资支持的企业为基础,增加部分个体工商户。在行业方面,重点向制造业、服务业、外贸等领域倾斜,积极满足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主体合理信贷需求。
域外动态
山东十部门将开展“携手行动”
8月15日从山东省工信厅获悉,该省十个部门单位将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条链”全面融通,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
一是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提升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支持省内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大创新资源开放力度,共享使用研发测试环境基地、研发仪器设备及软件开发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分类分级评估入库,免费对中小企业开放。
二是巩固大中小企业产业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提升产业链韧性及竞争力。加强省属企业强基补链,积极推荐位于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应用、能够发挥“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重要作用的企业参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50家左右。
三是延伸大中小企业供应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提升供应链拓展能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工程,每年推动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引导征信机构为大企业提供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风险管理服务,完善省属企业供应链预警机制,与中小企业共同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性。
四是打通大中小企业数据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支持省内大型企业建设并开放数字化应用和工业互联网等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鼓励大企业率先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研发满足不同行业场景需求、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创新转型成本。
五是优化大中小企业资金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核心企业专项对接,为上下游企业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供应链链上企业提高融资能力。
此外,还将拓展大中小企业服务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大中小企业人才链,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共建人才队伍。
济南在全国首创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
经过近半年积极探索,济南市在全国首次创新推出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对于存在抵押的房产要上市交易的情况,实现了不用先归还原来的房贷就可以完成过户抵押并发放新的贷款,提高了交易质量,降低了交易成本。
该市出台了《关于推行存量房交易公积金贷款“双预告登记”的通知》,推行存量房转移及抵押“双预告及预转本登记”模式,调整公积金贷款放款流程,将必须正式过户抵押后才可放款的流程调整为预告登记放款,为“用新贷还旧贷”“带押过户”新流程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中心拓展线上申请系统,银行贷款审批完成即可线上申请抵押预告登记,买卖双方在手机端确认“双预告登记”即可。此外,通过积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经纪机构延伸预告登记端口,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便民利企。
广东启动建设“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
广东省首个“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近日启动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示范基地集聚数字金融项目超千家,数字金融投资规模超千亿元,“中小融”平台服务企业超500万家,协助企业实现融资超10000亿元,在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广东省数字经济建设和服务能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示范效应。该示范基地创建的十大主要举措,包括打造一个数字金融发展重点区域,探索一批“数字金融+高端制造”试点项目,打造一批数字金融生态品牌,支持建设一个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基地,打造一个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发布一套支持数字金融发展政策,打造一个数字金融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一个数字金融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一个数字金融专家咨询委员会,保障一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广州6大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8月16日,广州市发布《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广州力争实现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4%,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重点领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行动计划》提出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产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产业创新载体提质行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六大重点行动,共有20条举措。其中,在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方面,提出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高水平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3项举措。在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能级,增强“广州智造”核心竞争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业化应用,拓展新兴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创新载体提质行动方面,要求发挥广州科研资源优势,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最集中、成果应用最活跃、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的“双链融合”主阵地。在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方面,包括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化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环境3项具体措施。此外,在产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和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方面,提出包括积极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全力支持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深化大湾区重大载体联动,推进粤港澳科技与产业合作,共建若干大湾区重点产业集群在内的多项保障措施。
福建公布沿海首批“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
日前,福建海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开展了防范商渔船碰撞风险研究,依据2021年福建沿海AIS航迹数据和近十年福建沿海商渔船碰撞险情分析结果,正式公布福建沿海首批“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
“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主要位于沙埕湾口、福宁湾口、连江东、平潭东、牛山岛东南、南日岛东南、泉州湾口、厦门湾口、浮头湾口、东山岛东南等十处海域。相关部门提醒,商船在航经“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及附近水域时,加强戒备,谨慎航行,发现渔船时要注意判明其动态,在采取避让行动时要充分考虑本船及对方船的操纵特点及局限性,行动时注意早让、宽让,做到驶过让清。渔船应避免在“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水域内锚泊,在驶近、通过“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水域时,需保持足够戒备和应有谨慎,加强瞭望,采用安全航速航行,注意避让。
重庆将实施 “五大计划”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重庆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该市将实施 “五大计划”,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推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是能力提升计划。将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低于2个学分、不少于32学时的创业基础课程,其中实践课时须达50%。选择10所左右具有基础条件的高校,开展本专科“3+1”“2+1”、研究生专业硕士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此外,每年培训1万名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选聘1000名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职,承担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担任创业导师。培育高校创业导师1000名。到2025年,全市建成由高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2000人双创导师库。
二是平台提质计划。加快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建设,建强1个核心园、建好6个特色园、建成一批卫星园,构建形成“一核六园”统筹引领、“卫星多点”支撑联动的高校双创孵化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围绕全市高校重点打造布局科学、协同发展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15个以上、国家级孵化载体10个以上。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校内孵化平台要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应安排不低于30%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三是服务增效计划。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联办,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毕业2年内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3年以下、带动就业3人以上并按规定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予8000元/户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四是项目扶持计划。实施“优创优帮”项目扶持计划,每年择优遴选50个左右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不低于2万元的扶持资金,并安排导师跟踪帮扶1年。实施“渝创渝新”创业启航计划,每年择优遴选100个左右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根据项目质量给予最高10万元的资金补助。通过精心指导帮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培育打造500个以上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示范项目。
五是成果转化计划。该市将成立“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全要素一体化服务平台。支持行业企业面向大学生发布企业需求清单,引导大学生精准创新创业。推动高校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基地,培养不少于200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重庆启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
日前,重庆市举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即日起,重庆启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服务保障。
本次“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各区县(开发区)辖区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以及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企业,也包括各类中小微企业。
“吹哨事项”为在各级职能部门,包括在政务服务大厅受理后,按正常渠道未能办理、或经对接职能部门未能协调解决,需要多部门协商办理的事项、“急难”事项、以及需要帮扶的事项。企业可登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线上平台,填报相关事项;或拨打12345转“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热线电话;也可以在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政企互动中心直接到访。
按照工作机制要求,所有企业“吹哨”事项要实现线上“立即接哨”,并按所涉辖区和职能在2个工作日内分别交办完成。线下承办单位要采取赴现场调查核实、电话沟通、面谈商议、专题会商、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答疑等适当方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办理工作,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短期内无法办结的,在5个工作日内制定办理计划、承诺办理时限。
进入测试
进入投票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