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分类监管因企施策随事而制
2017-08-07
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是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在监管模式改革上的一大亮点。分类监管能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改革的针对性,它打开了一条新的通路。分类,首先让企业明确了自身的坐标定位。竞争类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没有退路;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核心目标。
分类监管的实施,为上海国资国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打下基础。正是由于分类监管、因企施策,企业在导向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改革动力更强、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而国资管理模式,在分类监管的作用下,更好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根本性转变。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突出不同企业的功能,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通过全面实施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引导企业根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从“事无巨细”的管理,到把握大方向的“引导”,分类监管引导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发展战略。对于竞争类企业,国资监管的重点关注股东价值、主业发展、持续能力等方面内容,这就为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激励机制等改革打开了充足的空间。上海的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同样在分类监管影响下加速改革进程。
进入测试
进入投票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